数据繁荣背后,白酒业危机正在路上!
发布于 2022-05-20 12:46
如果仅仅只看19家白酒上市企业一季报的营收与净利,我们恍然处在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里,消费升级、量价齐升、供需两旺,行业处于一片繁荣景象。
而另一个世界里,疫情进入第三年,消费塌方,渠道出货乏力,市场一片凄风苦雨。
究竟哪个世界是真实的?
将视野放到更大范围,白酒板块是仍处于景气周期,还是已面临全行业危机?
据中泰证券研报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白酒板块营收11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4%。多家白酒上市公司年度、季度业绩创下历史新高,增速也在刷新纪录。
其中,水井坊和伊力特,净利出现了负增长,金种子酒则直接亏损。
但这并不说明这三家企业经营异常,相反,也许他们的数据,才是市场最真实正常的表现。
佐证,来自于库存积压与动销无力同时成为经销商头上的两座大山。
实际上,在传统春节旺季,白酒经销商库存上升本是一个正常的情况,因为消费量也在上升,此消彼长之间,经销商不会心慌意乱。
但今年不同,库存积压的同时,卖不动成了主因。很多经销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就发现销售普遍较2020年同期下滑20%-30%,今年一季度的市场销售甚至不如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
这些情况,却并没有直接反映到大部分上市酒企的营收和净利数据中。很多业内人士其实对此也心知肚明,亮眼的一季报背后,除了渠道令人触目惊心的压货带来业绩增长,还存在“数据优化”动作。说得好听,是白酒公司具有较强的业绩调节能力;说得不好听,是存在业绩腾挪与截留问题。
这在白酒上市公司一季度财报中,合同负债、应收票据、经营现金流三项指标上可以看出端倪。
行业前三强,贵州茅台、五粮液以及洋河股份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全都为负数。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水井坊、酒鬼酒以及金徽酒,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下滑。
应收票据方面,在仅有的披露了应收票据的6家酒企中,就有五粮液、酒鬼酒、衡水老白干3家出现双位数增长。
在一般代表着未来收入的合同负债方面,包括五粮液、山西汾酒等白酒龙头在内的14家酒企,一季度合同负债均出现环比下滑。其中,今年合同负债环比下滑超过40%的达到7家,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分别环比下滑达47.39%、49.78%。山西汾酒对此的解释是,主要系本期将上年预收货款确认收入所致。
上述指标可以看出,白酒企业的经营压力其实已经显现,收现能力减弱。
或者,换个角度来看,在厂家强势的头部企业也出现这种情况,表明经销商没有余粮,也没有多少动力,来预付货款了。
白酒业内企业,转移压力的手法除了向渠道压货,还有一招是涨价。
纵观这几年,白酒行业各大企业在推新品、提价格的时候,言必称消费升级。在全面实现了小康,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的背景下,这似乎是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
疫情冲击之下,尽管市场有了很多不确定性,但企业们似乎对涨价仍充满信心。
就在4月14日,郎酒销售公司下发通知:即日起53度500ml青花郎计划内出厂价提高100元/瓶,达到超过了飞天茅台和五粮液的出厂价,成为首个出厂价达到千元以上的高端白酒。
也许发现市场对这次涨价的认可度并不高,也许是听到了经销商的不同声音。
5月9日,郎酒董事长汪俊林赶赴深圳进行市场调研,同时主持召开深圳核心经销商座谈会,强调“郎酒将坚持确保市场良性、商家库存适中、利润合理,不压货,不透支市场。”
但今年,并不同于2020年。
如果说2020年疫情爆发,对消费市场来了一次急冻,疫情稍缓之后白酒消费仍旧可以回暖,那么经过两年疫情冲击迭加整体经济放缓,消费市场其实已经被釜底抽薪。不仅仅是白酒,是整个消费市场,消费频次、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愿都出现坍塌。
3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3.5%,低于去年4季度最低值1.7%。如果加上CPI增长,实际负增长5.5%以上。
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翻倍,同比增长-11.1%,同时信贷也塌方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预期20329亿元,前值46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为2007年以来同期最低;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数据较此前2月份的历史最低再创新低;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
如果说整个4月偌大一个上海市场没有卖出一辆汽车算是孤例,那么各种卖车、卖房、卖地、卖挖掘机、乃至地方财政收入等数据,均出现同比腰斩,这说明的问题就大了。
不贷款、不消费,证明对未来预期不乐观,而这也呼应了一季度统计局数据——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同比增速双双腰斩。
显然,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是全方面的。居民收入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恢复,而支出端(比如房贷)则是刚性的。
居民的钱包瘪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也不乐观。
从4月部分城市公布的财政收入数据来看,降幅达到30%以上的占了多数。其中包括前几年一直排在全国前三的深圳。
没钱,需要回血,而回血需要时间,也需要机会。但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已经超过了46万家企业倒闭,310万个体户注销,超过3成的企业裁员率达5%,连曾经风光无两的国内大厂也纷纷裁员,就业形势严峻之下,不论承不承认,负反馈其实已经形成,消费的长期向下拐点,或许已经出现。
在此背景之下,对于白酒行业而言,减少的不只是疫情影响下的消费场景、消费频次,更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消费驱动力。即便疫情消退,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修复。毕竟,这三年少喝的酒,不会在明年全都补回来。
这过程中,或许将出现以下情况:
消费升级暂缓,甚至出现部分消费降级,这或许也是20多年来一直坚持高端,却在年报中提到要开发300元以下产品的水井坊,最简单的出发点之一。
白酒不是刚需品,伴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有着其周期性。而经济大环境,并不囿于国内。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令我国宏观经济步入下行区间,政府、企业、个人消费者的收入及消费意愿,企业资本支出也随之缩紧,白酒需求恶化。同时迭加了 1997年的税改、秦池散酒事件、1998年的山西假酒案、广告费不得税前列支等一系列事件影响,对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
这一轮危机带来了大量低端品牌的消亡,高端化成为名酒竞争焦点,白酒企业普遍采用双品牌策略,中高档白酒销量及占比不断提高,行业从2003年左右进入量价齐升的景气周期。
2012 年,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进入结构调整期,同时国家相继推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一系列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严格禁止公款消费高档酒。商务消费和政务消费等消费情景受限,极大影响了高档白酒的销售,导致高档白酒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快速下降,价格体系受到较大冲击。
这一次危机,白酒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高端酒市场备受压力,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直至2016年左右,随着消费升级,高端、次高端白酒逐渐被商务和大众消费承接,行业又重回繁荣。
上两次危机,给整个白酒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甚至导致企业发展的逻辑都产生变化。
而今年以来,国际形势愈加错综复杂,疫情仍在蔓延、战争硝烟已起、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百年变局与动荡世界交织叠加,中国白酒,焉能独善其身?
仅仅是俄乌冲突,就带来全球粮食危机的可能。而这两年来在产能扩张上愈加激进的白酒企业,在消费塌方之下,产能扩张是否理性?未来又有谁,能有幸重复舍得的老酒故事?
我们应看到,从2016年至今,白酒行业总体产量、销量都在下滑,而白酒行业整体向好的局面,有赖于总体经济的活力和人们持续提升的消费力。这种局面,也造就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商业模式。
比如酱酒热中,依靠拿货、屯酒、升值、上市预期、股权暴赚这条路径爆火的国台,如今堆积在渠道中的产品,卖不掉也甩不脱,价格跌穿不见尽头。受伤最重的,还是经销商。
这似乎说明:
市场景气时,一切,皆可顺势而为。
市场下行时,也许,都如梦幻泡影。
以上,不是鼓吹悲观,只愿行业未雨绸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