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再看《民法典》的“咬文嚼字”

发布于 2022-06-02 17:13



《民法典》自2020年5月28日颁布至今,不经意间已两年有余。作为国内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全文14万字,分列1260条,内容繁复,确实有必要时常拿起翻阅,温故而知新。



       对于法律文件的学习,大家一般会与此前相关条款内容作一番比较,以对比新旧变化。就《民法典》而言,相关立法内容与旧法相比,内容更新不少。其中,仅从文字、措辞的表达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变化。毕竟《民法典》是九部重要法律的归并(其实涉及到的条款远不止原先九部法律,还包括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释),不仅立法技术层面上要求风格统一,而且,囊括其中的法律有些颁布甚早,一些条款内容表达如今看来确实不够成熟和规范。


      《民法典》咬文嚼字上的诸多变化,有助于我们避免由于惯性仍在既往语境下作错误的法意表述,也有助于在法言法语表达上进一步的严谨和规范。

      关于《民法典》立法上的细微调整,笔者认为可粗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鉴于2017年的《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立法的前奏,与《民法典》总则内容变化不大,故下列一些变化主要是指与《民法通则》《民通意见》的对比变化。


01

强调价值取向

比如: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典》(下同)第2条]。

通过人身关系顺位的前置,如同《民法典》中独立成编的人格权编一样,对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着重保护,强调了人的尊严、平等和自由。

△“名称或者姓名”→“姓名或者名称”(第470条、第825条)

△“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父母有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第1068条)。

表达顺序的调整,强调了父母对子女首要的教育和监护责任。



2

突出法言法语

比如:

△“公民”→“自然人”(第2条)

公民也算是一个法律概念,但主要是宪法等公法领域的概念。纵观当今各国民法典,一般使用与法人相对应的自然人的概念。

△“宣告他为失踪人”→“宣告自然人为失踪人”(第40条)

△“以上规定”→“前款规定”(第42条)

△“符合所附条件时”→“自条件成就时”(第158条)

△“撤销要约的通知”→“撤销要约的意思表示”(第477条)

△“夫妻关系”→“婚姻关系”(第1049条)

△“付给(抚养费)赡养费”→“给付(抚养费)赡养费”(第1067条)。

给付,是大陆法系中的法律概念,指债权债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3

表达更加简练

比如:

△“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第500条等)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第136条)

△“重新出现或者明知他没有死亡的”→“并未死亡的”(第49条)

△“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不履行到期债务”(第688条)

△“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保证期间不受影响”(第695条)

△“其以承租人未经同意为由请求解除合同或者认定转租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视为出租人同意转租”(第718条)

△“承租人主张减轻或者免除相应租金支付义务的除外”→“承租人可以请求减免相应租金”(第742条)

4

表达更加书面化

比如:

△“天”→“”( 第201条、第203条)

△“点”→“”(第203条)

△“几个承包人”→“个承包人”(第791条)

△“从……之日”→“……之日”(第41条)

△“他的”→“”(第20条、第42条)

△“儿童和老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第1041条)

△“负连带责任”→“承担连带责任”(第167条)

△“导致”→“致使”(第496条)

△“挖坑”→“挖掘”(第1258条)


5

字词表达更加完整

比如:

△“但”→“但是”(第209条等)

△“已”→“已经”(第159条)

△“及”→“以及”(第243条)

△“有”→“享有”(第849条)

△“如”→“如果”(第1079条)

△“应”→“应当”(第1079条)

△“或”→“或者”(第1079条)

△“人”→“个人”(第1151条)

△“姓”→“姓氏”(第1112条)

△“补偿费”→“补偿费用”(第243条)

△“索赔权”→“索赔权利”(第742条)

△“起诉”→“提起诉讼”(第220条)

△“约定不明”→“约定不明确”(第760条)

△“各用”→“各自使用”(第1056条)

△“须得”→“应当征得”(第1081条)


6

语义表达更加全面

比如:

△“公民、法人”→“民事主体”(第1条)

民事主体还包括了其他非法人组织,概念更为周延。

△“出售”→“买卖”(第111条)

这一条修正了《网络安全法》第44条的内容,从而同时约束了买和卖两种行为。

△“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违背公序良俗”(第143条等)

社会公共利益不足以涵盖国家利益,而公序良俗可涵盖之。

△“知道”→“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167条)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第1065条)

此条内容的变更,涵盖了婚前双方相关约定情形,用语更加严谨。

△“约束力”→“法律约束力”(第1065条)

△“无劳动能力”→“缺乏劳动能力”(第1067条)

“缺乏”,汉语的语义是“没有”或者“不够”,显然比“无”的外延更广。


7

用词更为精准

比如:

△“一个月”→“三十日”(第145条)

△“签字”→“签名”(第490条等)

两者词义差不多,签名更明确指向要签署自己的姓名,而非其他文字内容。

△“查阅有关会计帐目”→“查阅有关会计目”(第846条)

一般来说,表示往来款项的,用“账”,表示记账的册子等有形载体的,“账”和“帐”都可用。即“台账”与“台帐”、“账簿”与“帐簿”可用通用。故,用“账目”的场合,不应写成“帐目”。  

△“居住地”→“居所”(第25条)。

该立法措辞改变,不仅用语更加准确,也更符合国际惯例。

△“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第35条)

相对于“处理”,“处分”是一个法律概念,且含义更明确,是指直接发生财产权转移或消灭效果的行为。

△“自带物品”→“随身携带物品”(第824条)

“随身携带”替代“自带”,从而与本条第二款中提到的行李的托运方式有了更好的区分。

△“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以夫或者妻一方个人财产清偿”(第1065条)

强调个人债务清偿原则,也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原动物饲养人”→“动物饲养人”(第1249条)

内容变更后,“原”指向对象更加明确。

△“撤销”→“撤回”(第1142条)

本条中“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是将原《继承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中的“撤销”改为“撤回”。在民事法律概念中,法律行为生效前才可能“撤回”,法律行为生效后才可能“撤销”。而对于遗嘱而言,遗嘱人死亡后,遗嘱才生效,故遗嘱人死亡后不存在撤回和撤销,而死亡前其可以撤回遗嘱。

△“不作为的默示”→“沉默”(第140条)

原《民通意见》的相应内容是“不作为的默示”,不仅拗口,表达也不妥,因为不管是明示还是默示,都是一种“示”,都是一种意思表示的积极行为。默示行为比如乘地铁刷卡的行为,也是订立旅客运输合同的积极行为。而沉默则需要推定才能得出结论,比如《民法典》第638条规定试用期届满对是否购买未作表示的,应认定是购买的意思表示。


8

语义表达更为妥当

比如:

△“依照前款规定”→“依前款规定”(第311条等)

《民法典》中,所有指向具体法律条款的,都用的是“依据”。

△“按照规定履行”→“依照规定履行”(第511条)

《民法典》中,所有指向某法律法规的,用的是“依照”。

△“从其约定”→“按照其约定”(第512条)

△“按照租赁物的性质”→“根据租赁物的性质”(第709条)

△“期间”→“期”(第165条等)

△“婚姻关系……消灭”→“婚姻关系……”(第51条)

“消除”更适合在法律层面表达一种抽象概念由存在到不存在的状态变化。

△“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有权请求收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第121条)

△“采取书面形式”→“采书面形式”(第135条)

△“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第137条)

△“权利被侵害”→“权利受到损害”(第188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任何组织或个人”(第207条)

△“符合邀约规定的,视为邀约”→“符合要约条件的,构成要约”(第473条)

△“进行民事活动”→“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第22条)

△“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第496条)

△“完成一定行为”→“完成特定行为”(第499条)

△“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合同的事由发生时”(第562条)

△“价款的金额”→“价款的数额”(第634条)

△“交付电费”→“支付电费”(第654条)

△“偿还借款”→“还借款”(第677条)

△“转让债务”→“转债务”(第697条)

△“享有债务人的抗辩权”→“主张债务人的抗辩权”(第701条)

△“判决宣告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费用由托运人承担”→“费用由托运人负担”(第828条)

△“给付报酬”→“付报酬”(第770条)

△“建设工程肢解成若干部分分包”→“建设工程解成若干部分分包”(第791条)

△“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时成立”→“客运合同自承运人向旅客出具客票时成立”(第814条)

此处调整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普及后,网上购票往往只显示购票是否成功,而非交付票据。

△“给付仓单”→“仓单”(第908条)

△“禁止”→“不得以”(第1024条)

禁止一词往往出现在刑法、行政法等公法领域,在民法这样的私法领域则显得唐突。


9

遣词造句更为合理

比如:

△“对……造成损害的”→“造成……损害的”(第303条)

△“无能力代管的”→“无代管能力的”(第42条)

△“还应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还应当对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第53条)

△“不表示反对的”→“未作反对表示的”(第167条)

△“主张回赎标的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可以请求回赎标的物”(第643条)

△“以书面形式放弃”→“书面表示放弃”(第687条)


10

似乎可有可无的修改

比如:

△“居间”→“中介”(第961条)

原《合同法》15种有名合同中,居间合同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民法典》中将“居间”替换为“中介”,或许主要是因为“居间”一词更为拗口,且“中介”更为公众知悉和使用。除此以外,相关条款内容几乎没有变化,只是《民法典》增加了第965条的规定,约束“跳单”行为以保护中介方的合法权益。

△“有关”→“关于”(第1054条)

两词在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略有区别,但区别不大。

△“债权人与债务人”→“债权人债务人”(第695条)

作为名词的连接词,“与”“和”两字差别不大。

△“予以补偿”→“给予补偿”(第1088条)

都是 “给”的语义,区别不大。

△“客票载明的”→“客票记载的”(第815条)

相同语义的更换,似乎必要性也不大。




《民法典》的“咬文嚼字”或也有不周到之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讲吕不韦组织宾客写就《吕氏春秋》,并“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予千金。”事实上,著作也好,法律也罢,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可能完成后便再无探讨和完善的必要。《民法典》同样有一些细微之处值得商榷。      
      比如,第151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从立法技术角度看,“受损害方”以“对方”来表述更恰当。因为从条款涵义来看,这两者所指对象是一致的。同一条款中,两者混用,反而容易产生误解,让人以为所指不同。
       又如第52条:“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行为无效。”这其中“主张收养行为无效”在此前的《民法通则意见》和《民法总则》都表述为“主张收养关系无效”。一词之改,让人不解其意。笔者查阅《民法典总则编理解与适用》的相关论述时,也并未找到这样一个咬文嚼字的合理性所在。

结语

       人文学科与人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力关联更为紧密,就后者中的书面表达能力而言,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想必很少会有别字或病句的情形。易言之,大家在文字表达上追求的主要是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优化,或者说是寻求措辞、格调等方面“度”的良好把握。
      从《民法典》条款中一些字、词和遣词造句“咬文嚼字”式的表达,可见汉语的魅力和推敲的必要,尤其对于应当以严谨著称的法律领域,下笔行文更不能天马行空。每一部法律其实都堪称一篇字斟句酌、逻辑严密的文章,而《民法典》更是如此,值得持续的研读和品味。




END

来源:乐天所,作者:邱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