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管理典型案例——家长为什么阳奉阴违

发布于 2022-06-02 17:38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果教师与家长之间彼此信任,家长往往会相信教师的判断和决定,并且积极支持班级工作,参与班级建设。如果家长不信任教师,就会细细检查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好比一台高分辨率的显微镜。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即使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交流,也要考虑好如何跟学生说,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大道理的说教中长大的,得承认讲大道理的说教已经成为他们最讨厌的教育方式,甚至会对此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换一种沟通方式,往往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下面的案例,希望在师生沟通和家校沟通方面能给予大家一些启发。




事讲述


学生考完试的第二天,我请来了丁丁的家长,这是我接班两年以来第一次因为孩子出现问题请家长到校。因为丁丁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实在令人担忧。课堂上懒懒散散,坐姿歪歪扭扭,不是做小动作就是走神发呆;课下却精力十足,能聚拢一群小朋友围着他弹橡皮、折纸飞机,游戏不断,“创意”不绝;我安排在他身边帮助约束他的同学总能被他“拉下水”,陪他玩陪他说,违反纪律的事是一件接一件……更让我心急的是,面对老师的批评他根本不往心里去,脸上一副伤心、自责的样子,满口自我批评自我保证,转眼就“涛声依旧”了……几次批评教育可以说是收效甚微。这样下去还了得,必须叫家长一起配合,严加管理,趁着寒假给他点压力,开学争取能有个好的开头。于是,我请来了丁丁的妈妈。
面对家长,我还是很有信心的。两年来的悉心工作,让我得到了家长的赞誉和认可,特别是一次次交流、一次次家校共育活动让我和家长联系紧密,沟通深入又顺利,彼此信任。丁丁的妈妈也不止一次说过特别感谢老师,会全力配合老师,绝对跟着老师的教育方针走。所以,一见面我就直截了当地把丁丁近期的一些不良表现描述给丁丁妈妈听,同时,我很坦率地表达了我的担忧:担忧丁丁失去自尊难以上进,担忧丁丁影响其他同学,担忧丁丁光说不练缺乏责任意识……丁丁妈妈的脸色由愕然到痛苦,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开始跟我说起她为这个孩子的付出:孩子从小有心脏方面和腿部的疾病,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十五岁。为了给孩子治病,她放弃了月薪过万的工作,花掉了家里的积蓄;为了孩子能够优秀,她自己现在节衣缩食却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她甚至向我诉说自己负担多么地重,丈夫多么地不如人意。就这样,她边哭边说了一个上午,我一面安慰她,一面告诉她回去以后的教育措施。看着这个泪流不止的妈妈,我想多帮帮她。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天之后,我陆续接到了班里其他家长的电话,他们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丁丁妈妈给很多人打了电话,调查老师说的事情是不是实情,有没有冤枉丁丁,因为丁丁说都是别人主动招他的。丁丁妈妈觉得老师把孩子说得很坏,而丁丁根本不是那样的孩子;觉得老师对丁丁有偏见,自己不知道怎么教育了……
啊?怎么会这样?!当着老师明明说得好好的,怎么转脸就变了样呢?此时的我听到这些转述,既气愤又泄气。我在期末工作那么繁忙的情况下还拿出一上午的时间和她沟通,听她倾诉,还不是为了孩子!我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还不是为了孩子!我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建议,还不是为了孩子!怎么谈了一次话反而在我和丁丁妈妈之间结了个心结呢?我觉得自己的真诚被辜负了,自己的善意被曲解了,当老师怎么就那么难!
是呀,我是个老师!我的身份让我冷静下来,一个比自己心里憋屈更重要的问题出现在脑海里:丁丁怎么办?丁丁的问题实际存在,如果家长听了孩子的辩解之后质疑老师,想必丁丁也不会重视自身的问题;如果家长开始怀疑老师,今后就会对老师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可能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误解;如果家长、老师之间沟通受阻,孩子就会觉得有机可乘,犯错可能会更多,最终影响孩子的成长。还有什么能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呢?作为教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一边,把自己的得失放在一边,理智地看待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这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指望家长协助教育孩子是没希望了,这下我不仅要想办法解决丁丁的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开我和丁丁妈妈之间的心结。
细致地分析丁丁,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问题在于自控能力弱,责任意识淡薄。期末时因为工作繁杂,对于他的问题我更多地是制止约束,批评指正,并没有真正触动他,他需要的是自我意识的改变。再想想丁丁妈妈和我之间的心结,决不能再靠语言来解决,不信任的裂缝出现,语言的交流就容易出现偏差,我需要她信任我……一个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学期结业式这天,学生放学后,我把丁丁留了下来。丁丁明亮的眼睛里透出复杂的眼神,有害怕、有不耐、有疑问……我拉着他走到窗边,找了两个靠近暖气片的座位坐下来。我笑着轻声对他说:“我听了一个故事,想讲给你听。”“噢。”五年级的孩子多少有些“听弦音知雅意”的本事,丁丁一副“知道你要教育我”的表情,答应得有些漫不经心。我故意不看他,开始娓娓道来。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美丽的孔雀公主,她是森林里最美的鸟。孔雀公主拖着一袭华丽的翎羽,长长的翎毛流光溢彩,因为每一支翎毛都有魔法。她保护着森林里的小动物不受侵害,每天飞上枝头尽情歌唱,在溪边尽情舞蹈。有一天,孔雀公主生了一个蛋,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蛋上面有条又长又深的裂纹。其他鸟儿劝她说:“放弃吧!放弃吧!你可以再有别的蛋的。”可是,孔雀公主把蛋紧紧抱在怀中,说“不!他是我的孩子,我不会放弃他,决不放弃他!”于是,孔雀公主不再唱歌也不再跳舞,她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照顾这个蛋。看着蛋上的裂缝一天天变大,孔雀公主心里难过极了,她转过头流下眼泪,这时,她看到了自己的翎羽,突然想到了办法。她要拔下一根有魔力的翎毛来救自己的孩子。可是,那些有魔力的翎羽深深扎在身体里,是拔不下来的。孔雀公主开始用嘴狠狠地啄自己的羽根,终于啄下了一支带着血肉的翎羽。她忍着痛用这支翎羽轻轻点这个蛋,当魔法注入蛋中,裂缝消失了……

这个故事是我精心构思的,我把丁丁妈妈的育儿经历完全融入其中,把她为丁丁的付出通过“啄掉自己身上的翎羽”这个描写形象地展示在丁丁面前,把她内心的痛苦“带着血肉”清晰地表现出来。我要用这些细节打动孩子,触及他的内心,引发他的情感。这个故事我讲得很慢,很深情。当我描述孔雀公主为了小孔雀的成长,一次次啄下翎羽的场面时,我用眼角的余光观察丁丁,他听得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动情。

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群恶鸟,他们要抢占森林。孔雀公主想把它们赶出去,可是她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翎羽了,她失去了自己的魔力。面对狞恶的敌人,孔雀公主多希望小孔雀能来帮她呀!可是,那只小孔雀太弱了,他连一点魔法都没有………

故事讲到这儿,我问丁丁:“如果,你是那只小孔雀,你怎么办呢?

丁丁说:“我要努力修炼魔法,保护妈妈。

那你说我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呢?

您想让我知道努力。”丁丁的表情有了变化。

我直视着他说:“更因为你的妈妈就是孔雀公主,她为了你用尽了魔法……

丁丁吃惊地看着我。于是,我给丁丁讲了他妈妈辞职,为他筹钱,以及现在的难处,听着听着丁丁哭了。

我说:“丁丁,你有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她什么都可以为你牺牲。可是,她现在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很多时候她已经有心无力了。你是她的支柱,她也需要你给她魔法……老师多希望你能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孩子呀!你内心那么善良,为人那么热情,老师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走进咱们班,你和我一起做值日的情景。你为了班级累得满头大汗却毫无怨言,孩子,为了爱你的妈妈你可以再努力一回吗?”

丁丁满脸泪水,破天荒没说什么话,只是流着泪点头。

我让丁丁回家了,告诉他,我和他妈妈都爱他,都会等待他修炼自己的“魔法”。

晚上,我收到了丁丁妈妈的短信:“于老师,谢谢您

我猜是丁丁有所表现,于是回复:“为什么?”

我晚上回家孩子已经把屋子打扫干净了,还要给我煮饺子。孩子说,您给他讲了个故事。他要改变,要成为能照顾我的人……

我没有过多地解释什么,只是回复:“让我们共同努力,孩子会越来越好的。”放下手机,我笑了,想象着丁丁妈妈吃饺子的情景,我想她也会笑的。
反思整件事的过程,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被情绪左右。面对丁丁妈妈的心结,首先,我思考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回忆自己所说的话的确是事实,态度也很诚恳,可对于家长来说也许还是太直接了。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承载了父母美好的希望父母渴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牵挂着父母的心。当丁丁的妈妈付出了那么多,工作、家庭生活又有诸多不如意时,她就更难接受孩子的问题,而我直言不讳的评价可能深深刺痛了她的内心。

其次,

再次,面对老师时,家长也许和孩子一样敏感,和孩子沟通时,我习惯于考虑再三再说话,却忽略了家长也需要言语的鼓励。特别是在沟通孩子身上的问题时,老师更应该注意同时带给家长鼓励和希望。因为我一心想解决问题,所以过多地谈论了丁丁的表现,使得家长在心中把问题扩大化、严重化,然后反过来质疑老师。如果我换一种角度,谈谈以丁丁的能力可以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但是他还需要什么样的努力,也许就给家长带来了希望和指导。当我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时,对家长的误解也就能坦然地面对了。
我很高兴自己采取了讲故事这一手段对丁丁开展教育。首先丁丁是个聪明的孩子,妈妈过于细致琐碎的教育使得他非常熟悉寻常的教育语言,那些道理虽然头头是道,却根本不能打动他,而讲故事这个方法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一对一的讲述、拉近的距离、温馨放松的环境都更易使他进入故事情境。而当他突然知道这个故事与自己的紧密联系时,他内心的震动可想而知。此时,老师对他的鼓励和认可都不再是套话、空话,他感受到了压力和动力。

其次,孩子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目标。当我把一个美丽的故事送给孩子时,当我把丁丁妈妈描绘成美丽的孔雀公主时,当我称赞丁丁妈妈母爱的伟大时,孩子无疑会把这份善意、这份美好传达给家长,无形中就会化解家长心中的误解,稳定她的情绪。

再次,当教育策略生效,使孩子有所转变时,也就突显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家长也就会从心中认可老师了。

这件事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我知道还有很多事需要做。如何帮助丁丁持续他的进步动力?怎样做才能给他更多锻炼的机会?和丁丁妈妈还要不要沟通?什么样的话题更易让她坦诚相待?……唉!想做个好老师真的很难!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于晓桓)






同行观点


【松瑜】于老师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和“微词”,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帮助和教育,用一个美丽的故事,架起了孩子、家长、老师相互理解的桥梁:丁丁从故事中感受到了妈妈过于细致琐碎的教育中蕴含的爱,体会了母爱的伟大,小故事滋润了母子情;孩子把老师讲的故事中蕴含的善意、爱心传达给家长,化解了家长对老师的误会,小故事滋润了家校情。于老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很好地化解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这个小尴尬。

班主任都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和帮助,但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以“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为由,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有个性,应该得到重视,只要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时,就会对学校、老师的教育说三道四;也有些像案例中的这位家长一样,“阳奉阴违”,表里不一。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是这样做的:

1.备好“见面课”
当我们需要家长配合时,一定要像上课前备课一样做好准备:家长来学校的时间、见面地点、跟家长说话的内容、通过交流需要达到的目的……这些都要充分考虑和准备。

2.换位多夸赞
在与家长交流时,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我是家长,我需要老师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思考就会让自己和家长有相同的站位。说话时不妨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实际上,表扬孩子也就是在肯定自己和家长的工作。在良好沟通的前提下,恰当地指出孩子的问题,会让家长感觉到老师不是在告状,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为孩子好。

3.真诚出主意
老师还可以从主观上多多剖析自己,把自己的困惑和家长交流。这样反而会让家长感到老师是真诚、可靠的,也会更加信任老师了,此时老师再真诚地帮助家长想办法,解决问题,家长会认为老师确实是在帮助自己和孩子,如果再不配合,于情于理都过意不去。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只要我们修炼了让家长信服的专业素养,就会建立真正的教育同盟军。
【高剑】看完这个小故事,我敬佩于老师的宽容、冷静与睿智。在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后,于老师并不是满腹怨气,听之任之,而是换位思考,体谅孩子和家长的难处,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表现出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于老师的教育策略不仅值得我们借鉴,更加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在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时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心是化解一切的基础。理解、爱心是解决疑难杂症的良方,更是增进了解、拉近彼此距离的催化剂。与家长的误会解除后,我想还可以通过开展“讲述我和爸爸、妈妈爱的故事”的班级活动,让丁丁和班中更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去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关心自己的人,学会感恩,回报爱。


业引领

一个上午的促膝长谈,转变为一场没有料想到的误会,之后又被教师精心编写和讲述的一个美丽故事巧妙解开,这个生动的案例在我心中勾勒出一位善良、智慧、有崇高职业精神的教师形象。
开始的沟通并不成功,问题出在哪里?于老师很理智、深刻地分析了原因:沟通过于直接;家长付出太多,所以一时接受不了;家长内心敏感。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谈话的时机、沟通的技巧以及对家长与教师关系的认识不足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谈话的时机选择在期末,这时本应是体验阶段成功和期望放松的时刻,老师这时候找家长,在家长看来有算总账的意思。此外,跟家长沟通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这样一下子把各种问题都抛给家长,她除了接受不了之外,更多的是不知所措。这时候家长希望得到的信息不是我的孩子哪里不好,而是怎样可以让我的孩子更好。
于老师后来也进行反思:“如果我换一种角度,谈谈以丁丁的能力可以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但是他还需要什么样的努力,也许就给家长带来了希望和指导。”我想家长需要的是具体、专业的指导,即哪些方法能够帮助家长教育孩子取得进步。更进一步地,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从欣赏的角度出发,给孩子在假期里发挥他“创造性”优势的机会,要求他在假期里思考如何组织班级下学期的活动,分配下学期他在班级里要承担的任务等,相信这样沟通会是家长乐于见到的,也易于接受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老师这么直截了当地找家长谈话,主要的原因在于原来“丁丁的妈妈也不止一次说过特别感谢老师,会全力配合老师,绝对跟着老师的教育方针走”。

这个案例提醒老师们,与家长沟通,不要只看表面。为了自己的孩子,每位家长都期望和老师搞好关系,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家长都会给老师留面子。作为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家长的这种有意见也不挂在脸上的心理,跟每一位家长沟通都应谨慎,思前想后,想办法使说出的问题能让家长接受,并信任老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篇案例的后面部分越来越精彩,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在发生了误会和误解之后,于老师没有急于辩驳,也没有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继续想办法引导孩子进步,把握了教育的本质。她写道:“作为教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一边,把自己的得失放在一边,理智地看待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这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从中反映出于老师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对自己教育信念的执著,以理性之光和教育智慧作为自己的心灵指引,而不是被情绪左右和困扰,于老师胸襟和气度着实让我们佩服。

其次,于老师是充满教育智慧的。在通过孩子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于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说教,指导孩子该怎么办,而是通过孩子乐于接受的自编故事,触动孩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唤醒孩子自身的驱动力,激发学生寻找正确前行的方向。当孩子的心灵之门被打开时,所散发的能量会是持久的。

最后,于老师用相互配合支持的双赢思维,再一次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人说,世界上最真心希望孩子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亲生父母之外,就是老师。老师盼望每个孩子都成才的心情与家长是一致的,作为教师,要把这种一致性放大。孔子有句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后对学生的教育能量能够加倍,得到“1+1>2”的效果。
学生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引导和教育的未成年人,无论哪一方行为偏激,受到伤害的最终都是学生,如果他认为家长和教师是敌对的,他就会感觉不安全,而爱和安全感是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石。于老师按照理解、支持、共赢的思路巧妙又成功地将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重新团结在一起。相信丁丁的妈妈不久会主动找到老师沟通,不会再成为于老师的烦恼。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

作者:李秀萍  司学娟

排版:张婷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