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搞定多任务协同?

发布于 2022-06-03 00:29

事件1:最近和一些创业朋友们聊天,无一例外他们都很忙,每天都在同时处理很多完全不同的事情。不仅让我想起若干年前在一线打拼时,看到那些大佬日理万机有多么的惊讶,心想他们怎么可以同时处理那么多事情。现在来看,虽已习以为常,但当时的震撼还铭记在心。

事件2:个人计算机在刚发明时,比尔盖茨断言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不会超过637kb。那时的电脑只能做一些简单工作,且只能同时只能运行一个任务。而现如今普通性能的计算机都能一边打游戏,一边听歌,一边还能聊天,多个任务同时执行,其相互之间不挤占处理能力,不影响各自的速度。而且随着芯片工艺越来越紧密,性能越来越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算力还将持续提升。

不难看出,不管是工作种类变多,还是工作的必要工具——计算机变强,多任务协同在不断迭代。而本文所提到的多任务协同是指,在同一时段内开展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工作和任务。各项任务均互不干扰,彼此独立,稳定发展。

科技在不断进步,工作类型,场景,节奏,工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之前,因为手机没普及,下班后领导就联系不上员工,而现在上下班已经没有办法在时间上清晰界定。不久之前办公室是唯一工作的现场,而现在哪里都可以线上办公。因此生产力解放了,时间解放了,空间解放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多样和复杂,多任务协同已然是必然趋势,它不再是管理者或老板等少数人的独特状态,而是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的状态。每个人都需要尽可能适应变化,争取做到更好。

既然如此,那如何适应这种趋势?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呢?确实有太多的能力需要培养,有太多的方法需要学习。但我认为个人能力中最重要的三个分别是专注力,知止能力,和分辨轻重缓急的能力。而方法论层面最重要的是四个关键,分别是关键数据,关键指标,关键节点,关键角色。

个人能力培养

1、专注力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是无数老师希望学生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有句老话,懒人屎尿多,我想是因为他们在面对面对未知的,困难的事情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本能的想要逃离而已。专注是一种费脑的行为,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是简单的,可当专注于自己不擅长,复杂的问题时,意志力和体力会被快速耗完。因此当我们要同时处理很多事情时,通常我们会本能的忽略的那些难的事情而选择简单可控的事情。所以如果没有专注,很难推进一件事,就更不要说很多事情同时处理了。专注力的训练没有捷径可言,需要培养兴趣,更需要后天刻意练习。比如凡事得在事上琢磨,利用各种专注力工具比如番茄钟来辅助练习。再比如冥想,听很多大咖都分享过冥想训练的好处,通过改善当下身体精神的状态来提高专注力。当然还有很多的方法来锻炼专注,就不一一列举了。

2、知止能力

总能听到一些智慧的大佬说,有些事情实在想不清楚怎么做,与其抓耳挠腮,还不如放一放,睡一大觉,灵感说不定就在第二天产生。以前我不太信这句话,总觉得太虚。但随着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对此也有了新的认知,有些事情真的急不得,停下来,缓一缓,真的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但前提是你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而不是空等。

关于知止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要清晰地划清边界,不能越界。在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过程中,最怕几件事混在一起,拖泥带水,导致一粒老鼠屎带坏一锅粥的情况发生。当我们在不停切换思维和状态去应对不同任务时,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上一件事或者下一件事不能对本件事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状态的影响和情绪的影响等。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完成多任务而走马观花或者浅尝辄止都是不好的,但是沉迷在一件事中不可自拔,而忽略其他事情也会造成麻烦。这不仅是合理安排好计划和时间那么简单,理论上我们可以将时间安排到分秒,但这仅仅是理论。现实中,在处理问题时,总会出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情绪稳不定,状态不能及时复位的情况发生,结果一定会互相干扰,拖泥带水,交叉影响。所以务必想办法保持边界清晰,边界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的硬链接,而是添加一些缓冲地带,以保证能丝滑切换,保证多任务协同的效率和质量。

3、分辨轻重缓急能力

大部分人都曾听到过领导的谆谆教诲:做事情要分清楚轻重缓急。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合理的安排轻重缓急,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应该就是领导眼中的懂事的人吧。

其实大部分领导在安排任务时,因为害怕自己交代的事情有遗漏,或者害怕将来忘记监管,与其到时候给自己增加麻烦,还不如先一股脑把所有的事情和要求都交代下去。

这时候领导再要求下属自己能分清楚轻重缓急,估计都是自欺欺人吧。今天不谈领导的问题,只说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属自下而上管理,核心就是了解几个重要问题,也就是下文要提的四个关键,即每件事情都应该向上了解清楚关键数据,关键节点,关节指标,关键角色,以及自己有多少自主决定的权力和范围。

聊完个人能力,再聊方法论——四个关键。

1、关键数据

建立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和一众创业者们聊天不难发现,他们在数字化管理,数据决策方面涉猎不多,确实咱们老祖宗们也没这习惯。但企业不管大小,科学决策必然是是建立在有价值的数据分析上。何为有价值的数据,是那些跟公司业务特点有关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微观数据。对小微企业来说,自身及其周边的微观数据的价值远大于所谓的大数据。随着数据积累的加深,其提供的决策价值就会成倍增加。最近个人也在帮助一些创业的朋友建立和业务相关的核心数据模型,系统的收集工作正在开展。

2、关键指标

有了关键数据,就可以制定有效的关键指标。关键指标是衡量事情做到什么程度的标尺,这决定了任务推进的量,包括质量和数量。转变为实打实的具体数字。常规理解指标和目标都是领导制定出来的,我想说的是谁制定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一定是根据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出来的。

3、关键节点

光有关键指标还不够,一般情况下指标和节点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多少时间内完成一个什么样的量。我常听到很多人在做事之前都要跟外界发出一个提醒,我会尽量做,但是我不确定一定能在这个时间点完成指标的话语。领导大多会想,如果这个目标都不敢确定,那遇到困难时是不是就会搬出理由和借口而不能竭尽全力。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计划赶不上变化。作为执行者,在相应的节点拿出相应的成果,就像战场一般要签军令状。

4、关键角色

关键角色就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要跟哪些人打交道,他们分别需要分担什么样的任务。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任务都需要团队配合完成,更甚至还需要寻求外部或者第三方帮助。确定关键角色就是要确定主要负责人,以及责权利。这里的责并不是指做砸了要承担的责任,而是指职责,即这些关键角色要清楚自己的关键指标,关键节点和关键数据。而不是指望每一个配合的人都能按照你的想法去完成任务,不要期待你的同事或者拍档能像《致加西亚的信》中的安德鲁·罗文一样。

诚然还有很多的能力,很多的方法是多任务协同的必要条件。但篇幅有限,个人只拎出来几个感触颇深的点来浅谈一下。看完文章的你有哪些不同意见,欢迎补充和指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