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端午时节话端午
发布于 2022-06-03 06:01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3/4/2022-06-03/4_165421192118.png)
端午时节话端午
我们说的“端午”其实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曲沟人叫“五月端午儿”,咋一听就像“五月单仁儿”。“五月单仁儿”就 “五月单仁儿”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风情各异,风俗更是大不相同。即便是同在一个曲沟,也有点儿“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在我的印象中,儿时的端午节就是我们一帮小孩儿给盼来的。在我们那一代人的心里,端午节的意义究竟有多么重大、多么深远,都不关心。我们所关心的很简单,就是到时候能吃“糖糕、”倒“菜角儿”,痛痛快快饱餐几顿。
你可能觉得我说这些有点像“王自全的队伍----光知道吃”似的,其实您有所不知,那时候,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整天吃糠咽菜,哪有心思去想别的?那时候,一过正月十六的南固现会,就知道是“瞎先生算卦----没啥说了”----年儿过完了,“小孩子扔沙包儿----该从头儿再来了”。怎可惜,二月里没有节,三月里节没有,四月里倒是有个节,可那是“青黄不接”。肚子里“老肠”和“老胃”经常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叫你饥饿难熬。所以我们就只好天天等、夜夜盼,扳着手指头往回算,看看离端午节到底还有多少天。
后来渐渐长大了,上学了,生活慢慢变好了。学校的老师也开始给我们慢慢灌输知识了。老师说,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人民群众为了防止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躯。后来就慢慢形成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还说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咱们中原人喜欢吃面食,习俗稍有差别,喜欢吃“糖糕菜角儿”。当时我们从心里感激屈原,是他让我们吃上了“糖糕、菜角儿”啊。
再后来,又听大人们讲,五月端午不是一个好日子。民间讲究黄道吉日,既有黄道吉日,那就肯定也有忌日。忌日的种类繁多,复杂的咱也记不住,简单的倒是能说几个。比如,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天不吉利。因为每月都有这三天,所以又称“月忌”。再有就是“杨公忌日”。杨公指的是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他根据“二十八星宿”顺数,定下了“杨公十三忌”: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腊月十九。十二个月里每月都有一天,唯有七月是初一、廿九两天,总共下来就是十三天。据说,杨公忌日不宜婚嫁、不宜丧葬,即便是出生也是毛病百出。未曾考察,所以也不知真假。回头屈指一算,端午节不仅占了“初五”这个“月忌”,又占了“五月初五”这个杨公忌日,谁还敢说五月端午能是一个好日子?
端午节虽不是啥好日子,但却是驱邪避祟的好时机。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喝雄黄酒的本意是驱邪避祟,强身健体,但雄黄酒的厉害那可是十分了得,它能让有千年道行的白娘子一不小心现了原型。这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小时候每当看到这个片段,就几乎被吓个半死。你说,本是你侬我侬的浪漫场景,竟然因为一小杯雄黄酒变成惊悚现场……所以老百姓觉得蛇和蝎子等毒物都是怕雄黄酒的,而且端午节恰恰是驱邪避祟的好时机。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拿出来单独说,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五月端午节尤为如此。有资料显示,端午节并不是为屈原专门设定的,而是屈原投江时选在了端午节。端午节的别名很多,据说不下二十几个。比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等等,五花八门儿,而“屈原日”则远在其后。再说屈原为啥投江?那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投汨罗江自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虽然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可最终没能够成功。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寻找屈原尸体。百姓们害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吃粽子等习俗。若是不顾历史事实,用今天的观点看来,当时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当口。在“国家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屈原非但没有顺应历史潮流,而是选择了“抗拒”,且以死相谏,这是何等的“罪恶”?所以,我们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早已产生了质的飞跃。吃糖糕犹如家常便饭,叨菜角儿早已司空见惯。但在逐步适应的过程中,还是闹了不少笑话。相传一年端午,一个儿媳为了孝敬公婆,就多做了些糖糕。她知道公公婆婆都喜欢吃甜食,所以里面放的糖也比较足。可公公是个急嘴子,拿起糖糕“哇”的一下就是一口。谁知糖糕里面的糖受到挤压,便在瞬间溢出,顺着手掌、小臂往下流。虽说生活富裕了,那也不能浪费呀!于是就举起胳膊用嘴顺着手臂不停的舔。糖流到哪里嘴就跟着舔到哪里,够不着了,就把胳膊抬高,胳膊举的越高,手心越向后勾,结果糖糕里的糖全都流到了自己的脊背上。老头儿赶紧三下五除二把糖糕塞进嘴里,弄了盆子清水准备抹洗抹洗。不料被儿子撞见。问其缘由,爹便照实说,只不过末了加了一句,“不能少放点?干啥就没个准儿!”这一下惹恼了儿子,到屋里照着媳妇“咣咣”甩了两个大嘴巴,骂道,“日他娘,你弄啥能有个准儿不能?”他不说他爹没成色,就知道欺负外来人。于是后来有人生怕自己家的闺女到婆家挨打受气,就准备了一套说辞并“面授机宜”:
糖糕或糖包,量要把握好。
白糖不好化,黑糖容易跑。
对半掺干面,才能稳妥了:
白糖能化开,黑糖也不跑。
闺女千万要牢记,甭叫娘心焦!
其实想节也好、盼节也罢,不管是吃粽子还是吃糖糕,也不论是赛龙舟还是马拉松赛跑,根本上说,端午其实就是个节日。在我心目中,我觉得自从端午节里有了屈原的故事,不仅端午节本身增加了新的内涵,也让人们觉得过节过的有意义。大概这也算是一种“文化自信”吧!至于过节改善生活的想法,我倒是信奉人家江苏人那句话:有钱时常节,无钱节也闲。
写于岁次庚子五月初二
本次看法个别文字略有改动
(一四六八)
你何必对我小气,人生不过只此一次相遇,下辈子谁演谁的悲喜,你我谁在谁的天地。你今生给我的温暖,已如彩霞霓虹迷幻了薄凉的苍天。
你何必对我慷慨,人生不过只此一次相伴,下辈子谁唱谁的离合,你我谁奔谁的东西。你今世给我的呵护,已如晨钟暮鼓喧嚣了寂寥的心魂。
《曲沟微生活》面向大众长期征稿,体裁不限,欢迎各类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一、要求原创首发。优秀作品也可推荐,也欢迎大家自带配图、音频。
二、字数要求:散文不少于800字最多不超过2000字;优秀小说可以连载。现代诗歌至少两首。
三、接受各种爆料,要求内容真实。
投稿微信:qgwsh86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