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布于 2022-06-03 21:08



本来这次想给大家安利一下自己使用的一些好用的工具,但想到网络上这类文章太多了,同质化严重,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有差异化,别具一格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咱们今天聊聊,我自己遇到问题后,是如何寻找解决方案的?


1

引言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最近遇到的问题,不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上的。电脑卡顿不知如何解决?我想减肥怎么也减不下来?谁有好用简历模板?谁有论文答辩PPT?你能帮我用PS抠个图不......


有的人会选择问朋友、有的人借助互联网寻找答案、有的人会找专业人士、有的人索性自己思考......然而,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总是那么的艰难和痛苦。或许得到一个不满意的结果,或许自己仍然疑惑不解,或许中途直接选择放弃。这个时候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如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轻松愉快,有效地解决问题?或者说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呢?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


2

为什么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情上,从初次的火花碰撞,到感情热恋期、再到婚后的平淡期。矛盾和问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若双方或者一方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面对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一方帮忙解决问题是比几句安慰或鼓励的话有用得多。面对婆媳之间的问题,找到问题本质,提出有效的办法总比无动于衷,劝你忍一忍好得多。面对孩子顽皮、女朋友生气、妻子孕期不舒服,家庭卫生保持......

正巧最近看了《瞬息全宇宙》,剧中女主角面对无用,解决不了问题的丈夫,即使丈夫会及时安慰她,她仍然感到心累和无奈。


当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愿意去解决,这属于另一方面的问题,可能是态度、拖延心理或者根本不care。


3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运用观念、规则、一定的程序方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百度百科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我们可得知有两个步骤:一是分析和定位问题;二是提出解决方法。

我自己在分析和定位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错误的思考,走了不少弯路。


4

以方法为中心

我初次做产品的时候,习惯在接到任务后,直接动手做,而忽略了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目的。比如在输出产品文档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分析竞品和画原型上,只有极少的时间放在思考背景和目的上,这就导致自己的文档不符合要求,一次又一次重新修改,甚至白费功夫。


我想当时的认知模型,早在学生时代就落下来深深烙印。在工作中接到任务后会立马去思考解决方法;在向别人寻求帮助时,下意识会将自己的解决方法告知,如你能用PS帮抠图吗?你能帮我重装电脑系统吗......


这其实是以方法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即从方法入手,会更多地思考遇到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至于这个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却很少考虑。实际上,我真正的问题是:

问题1:我需要一个背景的一寸照片,放在于简历上。 

问题2:我的电脑很卡顿,影响了自己工作效率。

所以换掉一寸照片的背景只能用PS进行抠图吗?电脑很卡只能重装系统吗?不是的,但我却将其的解决方法局限在PS抠图和重装系统上,似乎只有这个方法是最有效和最方便的,接着我盯着教程一步一步的操作抠图和重装,不出意外收获了痛苦。


为什么会接到任务后直接按照要求做?为什么会自以为是地将解决方案告知对方?我所谓的解决方法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吗?是有效的解决方法吗?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一个“个人构念论”: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以往的经验中建构出一些与己相符的认知模型,当相同或相似的情境触发时,人们就调用这些构念来解释并预期眼前的事物。

按照个人构念论来讲,我确实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将自己所谓的“正确”作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种思维最大的弊端之一是局限性,会让你陷入所谓的“正确”中,无法自拔,除非有人提醒或者自身的阅历和认知得到了提升,突然醒悟了。

上文中提到的例子,自己的解决办法是有用的,但对我而言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最可行的。


此外,例子有些许的理想化(问题非常的具体),若面对一些问题,你未清晰的找到问题的本质,那么你很可能造成“驴唇不对马嘴”完全白费功夫。

这样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

你认为已经理解老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立马动手修改论文,最终发现改的方向不对;

你认为重装系统是解决电脑卡顿的好办法,却没想是你的电脑内存条坏了,重装了依旧卡顿;

你认为劝闺蜜赶紧分手,及时止损,却没想到他们俩仅仅是个小矛盾,反而闺蜜觉得你里外不是人;

你以为读了《拖延心理学》中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改变拖延症,拖延却更加严重了,气愤地写下差评,却没发现你忽略了理论知识......

以方法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都是反面的例子,也有正面的例子。如5G通讯技术。事实上,早在2010年左右,欧盟、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就已经纷纷启动了对5G标准的预研。当时5G能解决什么问题上并不明朗,但大家都清楚,等物理设备和计算机运算能力足够强的时候,5G总能找到应用场景的。


结果显而易见的,至今为止我国5G已经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不论是5G终端设备还是使用率都远远超过西方国家。此外,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央视新媒体访谈节目《部长之声》中透露,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6G。


不过,似乎此类事情的共性是可预判的、可预见性的,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那么,你能想到6G能带来什么?在哪里能应用到呢?


5

以问题为中心

另一种思维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更多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如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又是什么?


你发现了吗?这似乎就是要学会提问,因为提问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将拨开云雾,找到问题的本质。简单说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问题。如5WHY法,5W1H等方法论。

5问法,即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虽为5个为什么,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主要是必须找到根本原因为止,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如古话所言:打破砂锅问到底 。5why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 顺藤摸瓜 ,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嗯?学会提问似乎是一种方法。是的,学会提问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帮助我们明确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是目的,方法是手段。


当然,以问题为中心也有弊端。一方面以问题为中心虽然能够避免一定程度上无用功产生,但若缺少有效的方法或者说为了解决问题走向极端(如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也会得不偿失。另外是分析和定位问题是不容易的,是需要结合众多因素来思考的,也就是说需要用一些方法来明确问题。


这里你应该发现了,似乎问题和方法缺一不可,是一个共同体。但他们有个先后顺序,问题在前,方法在后,当然这个顺序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我想这个类似于问卷调查中的定量和定性问题:

问题是一个确定,具体的,是可以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确定。是纵向的,需要我们深度挖掘和思考。


方法是一个有数量、宽泛的,是可以使用某些方法论、软件工具、设备、专家观点等要素。是横向的,需要我们学习很多知识去拓宽的。那么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6

如何平衡问题和方法

在问题上,要多学会提问,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是什么?我真的需要这个吗?这个新闻是不是真实的?他的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情的背景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我真正想要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我想要购买这个?为什么一定要这个材料?为什么会这样子......

如果... ,如果我不买了,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这样子做会不会好得多......

推荐一本书《学会提问》,让你拥有批判思维,掌握一个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值得高兴的事,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框架。


在方法上,不停地收集和掌握,会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思维,掌握一些技能;会付费咨询、寻找专家掌握专家的渠道;会收集某个优质网站导航、软件工具、教学视频......


对我而言,思维顺序是以问题出发,提出解决方法。看似简单的描述,但实践起来困难重重,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思维,不要被方法所主导,一直陷入方法中而不自知。需要通过实践、刻意练习将其变为本能。

再推荐一本书《刻意练习》,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7

分享

最后,分享一些需自己解决和向别人请教问题的方法。是的,在提问题前我会尝试一下自己能否解决。


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综合类搜索网站/平台。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首先明确自己的问题后,接着利用“百度+知乎”的搜索大法,选择性选择B站、维基百科、知网以及微信搜索等网站或平台。


百度没什么可说的,利用得好,可以用到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联想功能。众所周知,百度搜索引擎广告非常多,会劝退不少同学。这里推荐大家使用油猴(Tampermonkey)插件中的AC-baidu:重定向优化脚本。

(完全看不到广告)

其次可以直接使用AdGuard 广告拦截器插件。或者你索性不用百度,用Edge的必应搜索或Google搜索也是不错的选择。


知乎:Soglan是:“有问题,上知乎”。是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对于一些问题,有不少质量较高的回答,很大概率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回答。其中付费咨询的渠道是可以联系到某方面的专家,如熟悉劳动法的律师。


B站:我用到的最多是看教程学习某软件,其次是看UP主分享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对某事的认知。


知网:一般涉及到严肃的主题,需要文献参考才会使用,如社会现象研究。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了。因作者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周或纰漏之处,还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5G通识讲义》、《学会提问》、《刻意练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