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艺评人不能好好说话??

发布于 2022-06-04 01:45


今天写论文查资料,需要一些箭厂空间之前项目的资料,尤其是艺术家王功新2009年做的《与邻居无关》的项目。因为我没有去过现场,手边也没有任何文字资料,所以就打开了箭厂空间的网站,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作品的介绍。


介绍一点背景知识,箭厂空间(Arrow Factory)是几位艺术家2008年在北京国子监箭厂胡同38号成立的一个Artist-run Space (艺术家自营空间)。由一个15平米的临街小店面改造而来,用作展出一些根据空间和周围特定环境而创作的作品。空间里面也不会有任何工作人员,观众看作品的方式主要就是从外面透过透明的玻璃门观看。

2009年的时候,艺术家王功新在这里展出了一个名为《与邻居无关》的影像作品。主要应该是探讨艺术空间与周围商铺(菜店、饼店之类)和胡同里居民之间的关系。


因为想找到更多关于作品的资料,我就打开了箭厂的网站,然后看到了这样几段话:

北京箭厂空间荣幸地推出王功新的录像装置作品《与邻居无关》。该作品借助于箭厂空间位于胡同之中这种直接的社会语境,复制了邻近饼铺的店面外观,在夜间巧妙地通过影像的投射,王功新在此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怪诞的感觉,一种摇摆于缺失与在场、影像与现实以及白昼与黑夜之间的交替状态。

这第一段大概是作者关于作品的一个总体评论,然后第二段:

白天的时候,《与邻居无关》是一件雕塑装置,它是隔壁饼铺店面的离奇复制—北京的胡同里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简易的铝合金玻璃店面。夜幕降临后,在店面上呈现出的影像则描绘了邻居店铺制作和出售大饼与面条的工作场景。作品同隔壁商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化取决于日昼之间的光线差异;有时它表现为一种真实的复制,有时它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戏仿,而有时又两者兼而有之。两个近邻空间之间至关重要的视觉联系被它们不同的功能所破坏了:一个是仰仗当地居民来获得收入的营业场所,而另一个则是独立的、不具备任何实用功能的,但又有赖于胡同和日常生活模式的视觉机制。王功新在作品中提出的“邻居”一词在此也具有双重意义,既指的是占据隔壁店铺的人,又是那些每天光顾小店购买食品的人。由于为其自身的特定现场搭建了一种既明确且模糊的指向关系,《与邻居无关》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在公共语境下创作当代艺术作品的新的可能。



白天的时候,《与邻居无关》是一件雕塑装置(因为是影像作品,所以指的是摆放在橱窗里播放录像的显示器?),它是隔壁饼铺店面的离奇复制(复制能理解,就是说录像拍摄对吧。为什么离奇?离奇在哪里?)—北京的胡同里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简易的铝合金玻璃店面。夜幕降临后,在店面上呈现出的影像(是“店面上”呈现出的还是店面里播放录像的“显示器”呈现出的?)则描绘(笔者认为这里“再现”比”描绘”更容易理解,“描绘”一般指绘画)了邻居店铺制作和出售大饼与面条的工作场景(就是说录像的内容是白天拍摄的邻居店铺的场景吧)。作品同隔壁商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化取决于日昼之间的光线差异(这句话我读100遍也读不明白,为什么王功新的作品和周边商铺的的关系取决于日昼光线的差异,请解释清楚);有时它表现为一种真实的复制(就是说直接录像),有时它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戏仿(戏剧性模仿和再创作?),而有时又两者兼而有之(如何兼而有之?“真实的复制”和“戏剧性模仿“好像无法同同一时间共存)。两个近邻空间之间至关重要的视觉联系被它们不同的功能所破坏了(就是说同样是铝合金玻璃店面,但是功能不同所以视觉联系被打破了):一个是仰仗当地居民来获得收入的营业场所(大饼切面店),而另一个则是独立的、不具备任何实用功能的,但又有赖于胡同和日常生活模式的视觉机制(箭厂空间)。王功新在作品中提出的“邻居”一词在此也具有双重意义,既指的是占据隔壁店铺的人,又是那些每天光顾小店购买食品的人(这句话还算通俗易懂)。由于为其自身的特定现场搭建了一种既明确且模糊的指向关系(哪里模糊?哪里明确?),《与邻居无关》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在公共语境下创作当代艺术作品的新的可能说实话这句话前后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因为箭厂空间为自身搭建了某种不明所以的指向关系,所以就创造了新的可能性?白立方也有自身的指向关系,能说它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吗?


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有没有感觉好一点,我标注之后,感觉是半懂半不懂,没有获取到更多关于作品本身的信息,关于作者的评论,看完也就忘记了,为什么呢?我看有以下几点原因:

1/  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只提结论,不做解释。比如:它是隔壁饼铺店面的离奇复制(复制能理解,就是说录像拍摄对吧。为什么离奇?离奇在哪里?);作品同隔壁商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化取决于日昼之间的光线差异(没有任何解释就跳过了);由于为其自身的特定现场搭建了一种既明确且模糊的指向关系(哪里模糊?哪里明确?),《与邻居无关》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在公共语境下创作当代艺术作品的新的可能(这句属于前言不搭后语,没有因果关系胡乱结尾了)不用说我了,恐怕看过现场作品的观众也无法理解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2/ 有些时候指代不清,如:在店面上呈现出的影像(是“店面上”呈现出的还是店面里播放录像的“显示器”呈现出的?)

3/ 有时云里雾里,如:有时它表现为一种真实的复制,有时它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戏仿,而有时又两者兼而有之(如何兼而有之?“真实的复制”和“戏剧性模仿“好像无法同同一时间共存)

尝试分析造成作者如此写作的原因:有可能很多作者自己的观点,自己都没完全地想明白,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写清楚。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难道最基本的功能不应该是让信息清楚明白地传递吗?或者字数有限,但作者又希望把他所有的观点都说出来,那这种情况下应该有所取舍,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胡乱堆砌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最后一种可能(我希望不是这样),故作高深,看不懂的就是厉害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无话可说...

同样类似的文章或评论,估计大家经常在展览的展签里看到,或者从讲解员的嘴里听到。很多情况下,就是写作者本身都没完全搞清楚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这样篇幅的文字时常用来对作品进行解释说明和稍加评论,承担起链接作品和普通观众之间桥梁的作用。虽然简单,但一不小心就弄巧成拙,失去最原始的功能,成了走上“神秘化”艺术作品的道路上的垫脚石。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