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为什么要“拼命”上大学

发布于 2021-09-01 08:31


今年高考前夕,一段高三学生的演讲火遍全网,特别是其中一句“我就是一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城里的白菜”更是引起巨大争议。对其同情、维护者有之,围攻、反对者亦有之。我们无意加入这场争论,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倒是引起兴趣:体育生为什么“拼命”上大学?
按照那位同学的说法,上大学是为了“改命”——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没有错,也是中国人的朴素认识。但问题是,你要改的是什么“命”?你渴望实现的又是什么“命”?是从农村或小镇迁移到大城市吗?是通过“升官发财”实现所谓的“阶层跃升”吗?如果只是要“立志拱了城里的白菜”,一门心思往上爬,即使真的改了“命”,也不过是《红与黑》中的于连,而且是没有觉醒之前的于连。
1.上大学不是为了求富贵
支持“土猪说”的人认为,“拱城里的白菜”无可厚非,至少它表明了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立志奋斗的精神。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奋斗精神,其实,梁漱溟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把这个问题点破了。他劝诫当时的青年,焦虑的根子在于错把欲望当志气,“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实际上,古人把“志”和“欲望”区分得很清楚。“志”发自内心,“所谓立志者,志诚一心,以道自任。”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经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志——“盍各言尔志?”《论语》里记载了多次这样的场景——至于他自己的志向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欲望”指的是满足身体感官等动物性需求的外在之物。人可以有欲望,但必须要有念头真切的大志去支撑它,约束它,给欲望之马套上一个辔头。否则,如果只有“欲望”而无“志”的话,那就很可能没有边界了。
为了满足欲望,人们就要去追求富贵。但中国人很早就对富贵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把它和所谓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谁能得到富贵呢?怎样才能得到富贵呢?富贵是依靠才华、努力和奋斗就能求来的吗?还是要依靠投机钻营、溜须拍马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呢?为什么那么多满腹经纶的盖世之才总是命运多舛,怀才不遇?又为什么那么多大富大贵之人其实不过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在孔子看来,富贵其实是求不来的,人可以得到富贵,但必须讲求“仁义”。如果是“不义而富且贵”,那就“于我如浮云”,没有任何价值。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像荣华富贵这样的“求在外者”,“得之有命”(前提也要“求之有道”),是无法由自己掌控的,求了也没用。更发人深省的是,他深刻地指出,富贵这种东西,“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非良贵也”。但是,仁义礼智信这些“求在我者”的内在人生追求却可以靠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修行而得到,从而“人人皆可成尧舜”,这就是大志向了。
今天,面对物欲横流,重温孔子、孟子这些振聋发聩的论述,对于我们而言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它会点醒很多沉溺于功名利禄而无法自拔的依旧在荒野中游荡的灵魂。特别是,它能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功能和意义。坦率地说,当下很多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是狭隘的,甚至鄙俗。我们把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简化成了一个等式:教育=上名校=成功=社会地位高。但是,它们=幸福吗?
我的一个学生曾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话:“16年前,我高考报志愿,我就有两个肤浅的想法:去北京,上名校。家长和老师害怕指导错误,不管不问,我自己报。报完志愿,我吓得要死,生怕落榜。回头想想担惊受怕,苛求结果,硬逼自己的日子,觉得不如顺其自然,顺着自己的现实、优势和兴趣去选择和成长。年少无知,理解有限,有许多理不清的想法。比如,常年占据头脑的‘我想赚钱’‘我要成功’等等。可是,毕业去赚钱时才发现自己的认知局限。工作多年,现在再看家长或学生咨询高考志愿填报,本质上是找一个打工赚钱方式。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将来可能找工作容易,可能赚钱多,可能工作安稳等等。除了赚钱,建议考虑一下所谓的理想。好多人最初一心想赚钱,但是努力赚钱多年后发现背弃理想,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才是对人生的最大浪费和痛苦。”这是他在追求功名利禄以改变命运的道路上奋斗多年后的幡然醒悟。其实,这一大段话朱熹早就用一句话概括清楚了:“盖力求所欲,则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则所欲者不求而至。”

2.上大学要获得四个“识”
如果不为求富贵,那么,人为什么要上大学呢?我在大学求学、工作了近三十年,在我看来,大学对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所大学塑造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气质格局、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它从根本上定义了一个人的人生。概括说来,上大学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四个“识”:知识、见识、胆识和认识。
第一个“识”是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既不是你从知乎或者百度上搜索到的可以“长知识”的内容,也不是你为了显示自己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死记硬背下来的几百首古诗词,甚至不是你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等课堂上和教材里学到的公式和定理。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大学还将带给你第二个“识”:见识。见识,就是远见卓识。圣人能看三步远,智者能看一步远,常人往往连脚下的路也看不清,处处摔跟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首先在于深刻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直抓问题的核心,“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不被细枝末节的现象所迷惑。

第三,光有知识和见识还不够,人还要有胆识。它指的并不是“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胆大——那不过是无知和浅陋,而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人之所以能具备这种大勇,是因为“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高远之志,一个人才能做到面对危险时毫不畏惧,“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坚持到底;面对压力诱惑时“至大至刚”“不惑,不忧,不惧”。归根到底,一个人的勇气来源于信念,事无不可对人言,相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事,自然没有丝毫犹豫和忧惧。今天的大学,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胆识”教育。
第四,也许是最重要的,上述知识、见识和胆识加在一起,形成最有一个“识”:认识。首先是认识你自己,也就是你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体,来到这个世间的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区别只在于有的人发现了而有的人没发现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新世界之所以是新的,就是因为有新的人出现,从而形成了新的创造。其次是认识他人。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认识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识他人,和他人发生联系。最后是认识世界。我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世界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想清楚这些根本性的大问题,才能在我们脆弱而干涸的心中注入力量,帮助我们战胜人生途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3.上大学最重要的目的:重生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的。你无法选择,无从选择,更决定不了。但人也有第二次的生命。这一次你可以做出选择,上什么大学,在哪里上大学,怎样上大学,等等。这次重生的机会就是你的运。命改不了,但你可以改运。改了运,实现了在人世间的使命,人的命运就改变了。这是真正的改变命运:让你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做一世人,并继续影响教育你的下一代。若非这样精神上的大改变,即使“拱了城里的白菜”,从社会底层“成功”达到了上层,从穷小子变成了土豪,却依旧不过是华服之下裹了一颗“土猪”的心,还可能很难避免有朝一日从高空跌落。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重生的真正含义是自由。你可以自主选择你想走的道路,你可以自主选择和谁一起走,也能够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自己做自己的主,不再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由此你就获得了自由。
大学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的确是该认认真真地想一想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秦春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