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吃的不多,为什么还会积食呢?
发布于 2021-09-01 08:30
孩子积食似乎是妈妈群里永不翻篇的问题。大家现在都知道,孩子积食如果没有尽快处理,孩子很快就会生病,时间长了体质就会变差。
积食,简单理解就是吃多了不消化。
导致孩子积食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食物吃得多了。
2、脾胃功能弱了。
如果控制了饮食,孩子积食没有改善,甚至长期给孩子素食,孩子还是动不动就舌苔白厚、大便不正常,那么孩子的脾胃功能多半是很弱的,体质也不会太好。这类孩子要解决积食,就要从脾胃入手。
调理脾胃,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有关“脾虚”和“脾胃不和”。
什么是脾虚?
脾虚,简单说就是脾的能力不足。
脾是“后天之本”,位于中焦,是人体最中心的部位。脾主管食物的消化、输送、吸收,主管气血的生化和运转流动。脾虚,就是脾负责的消化吸收、气血运化的能力下降,效率低,转不太动了。
▌脾虚的孩子会有哪些表现呢?
消化吸收不好、气血生化运转不足,孩子的脸色就会瘦瘦黄黄,黯淡没有光泽;小宝宝很容易吃一点就腹胀,有奶瓣;大一些的孩子,也是动不动就积食。
脾虚严重的孩子,看起来没有别的孩子那么活泼,有的甚至看起来很累,不爱说话,懒得理人。容易生病是常有的事。一同去幼儿园,他就会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受传染。
脾虚的孩子肯定很容易积食,稍微吃一点就不消化,营养很难补,给孩子吃很多都是瘦瘦的。长期积食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虚。
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只是一个总的说法,其中有多种病理变化,如胃强脾弱、肝脾不和、水土不服等。
1、孩子最常见的是“胃强脾弱”:
孩子很爱吃,但是怎么吃都吃不饱。能吃但瘦,一吃就积。这个很明显就是脾胃不和的表现。
胃火太旺烧得难受,不断吃东西,粗略加工就丢给了脾;脾虚能力跟不上,就会怠工停工,孩子一吃就积。
2、通常大家会忽视的是:肝脾不和。为什么脾胃不和与肝有关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升不上去降不下来”,脾胃出现问题。
导致孩子肝气不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情志受损,肝气不舒会引起脾胃不和,这种脾胃不和严格来讲叫做肝脾不和。
3、常见的孩子腹胀、水土不服、呕吐等等,其实也是脾胃不和的一种。

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一下,脾胃不和的孩子,平时是容易肝火旺的,比如眼屎多、口角生疮等等。另外,鼻头对应脾,鼻头两侧对应胃,上眼袋对应脾,下眼袋对应胃。如果宝宝经常鼻头黄,眼袋发青,那孩子的脾胃也不会太好。
如何健脾和调理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说到底还是脾虚的问题,脾虚需要长期的调理,从生活上入手。
▌脾虚需要长期调理,饮食是最重要的环节。
日常孩子饮食一定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多餐、少喝冷饮、少吃寒凉。
可以多吃补脾益气、醒脾开胃的食物。比如:红枣、红豆、蜂蜜、粳米、山药、小米、大枣等。
▌不能机械的定时定量喂养,要合理控制孩子食量。
无论脾虚还是有其他脾胃不和的表现,首先就是要减少脾胃的压力。家长做得最不好的,就是不知道究竟孩子有没有吃饱,经常自以为孩子吃的不够。判断孩子吃得够不够、好不好就只有一个最好的标准:孩子的消化情况!
半岁内的孩子,要天天看孩子大便有没有奶瓣,这就是孩子消化不了最开始的信号。这时候喂奶的次数就要减少,奶粉要冲稀一些,母乳的话每次不要喂太久。
添加辅食之后,更要重视每天看孩子大便,如果有食物残渣,就要减少辅食、减量甚至先暂停辅食。
大一些的孩子,要学会看孩子的舌苔和口气,如果开始厚腻,口气开始酸臭,也要减少孩子的饮食和调整内涵。
一定不能每天按照计划表,孩子吃不够就很担心很焦虑,这是很多家长做的最错的地方。
*文章系本平台转载,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