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老师教语文一】什么是语文?我们到底怎样理解语文?

发布于 2021-09-01 18:42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为达到此目的,需要老师“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素养”是目的,“把握特点、转变方式、建设课程”是方法和道路。我们暂且放过“这条路如何走”的问题,毕竟鲁迅说过“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先来问一问“路在何方”,先明确目的。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会一种语文的技术。用语要准确、简明、实用,要符合科学理性。

      而技术的具体体现,便是工具。在一种母语环境下长大的人们,往往都会运用这种工具。所以,语文课最容易被听懂,还容易被发表评论。不过,语文老师在每年的招编考试中名额总是最多,说明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因为我们运用这种工具稍微熟练那么一点点。

      

      语文,显然不能仅仅是一种工具。

      语文中,还包含着“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精神熏陶、完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涵。

     

      这里,我们宕开一笔,借杨照先生在《重述中国通史》节目中的论述,回到汉语言文字诞生之初的时代,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语言和文字。

   杨照老师借用陈梦家先生的说法,陈梦家先生把字分成三种,“文”、“名”、“字”

      看到一个字,能够直接明白它指的是什么,那就是“字”。字形本身就显现了字义。像古老的“目”,画了一个眼睛,一看就知道指的是脸上的这个器官。像古老的“其”,画了一个畚箕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指的是日常用的工具。这是文字分类上的做“文”,而“文”最早的意思,便是“花纹”,也就是画上去的符号。

      然而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这种字形和字义直接链接的方式,范围有限。沟通中的绝大部分意思无法靠这种简单的方法来显示。要表达一个特定的人,一个特定的地方,没办法把那个人画出来,也没办法把那个地方画出来。

      怎么办呢?在语言上,我们创造了特定的“人名”、特定的“地名”。于是相应地在文字上,就可以利用同音的原理,给予特定的符号。所以本来是画了一个畚箕的“其”字,拿去当作名字,指一个叫“箕子”的人,那就构成了“名”。

      “文”来自于“望文生义”的意思。能够一眼看出意思的,就是“文”。那“字”呢?取自于“待字闺中”成语中这个“字”字的意思。代表“家”或者一个房屋的宝盖头,另外底下就是一个代表孩子的“子”,意思就是“生小孩”,所以将还没出嫁的少女形容为“待字闺中”。

      “字”是衍生出来的。原来画了一个畚箕的“其”,如果就代表畚箕,是“文”;如果挪用去代表一个人,那是“名”;如果从这个符号衍生出“旗”、“棋”、“麒”......那就变成“字”了。

      刚开始的时候,“文”有明确的对应对象,借由描摹、表现这个对象而有了初步的符号。如果我们对这个符号进行了称呼,赋予了它声音,也就同时具备了“声符”的功能。于是进一步,这样的“文”可以用来当作“名”,指称同音的人、地等,有了“专有名词”的功能。再下来,又可以将不同的“文”予以搭配,衍生出其他的“字”来。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发展梗概。

      “其”加上“方”成为“旗”,发的是“其”的声音,带有的是“方”的意思;同样的,“其”加上“鹿”,发的是“其”的声音,带有的是“鹿”的意思。如此,使得中国的形象文字能和语言发生关系,并不是直接表音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中国文字的主体,是形声字,有形也有声,从而产生了和语言之间的链接。

     

      列举汉语产生的源流,是为了说明:语言、文字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语言、文字是一套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生成,隐含着历史的演进和生活的逻辑。语言、文字的产生、演进过程,除了再现生活世界之外,还发挥着创造功能

      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往往不是由外界客观的对象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你的内在价值选择。你不会看到所有的光影,不会听见所有的声音,只有部分的光影和声音能够进入你的意识里,这是一个不自觉的选择过程。

      语言、文字,是塑造这个特殊选择标准的关键因素。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我们知道爱斯基摩人眼中看到的雪,和我们所看到的不一样。我们看到的雪,就是雪,然而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对于雪有几十种不同的分辨用词。他们会如此使用语言,他们也就必然以语言中所暗含的复杂眼光,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雪的细微变貌。

      在爱斯基摩人这里,语言影响了视觉、决定了视觉。我们不必强求自己要想看出几十种不同的雪,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语言的背景来帮助分类记录下它们。

      靠近一点,再举个例子,我们中国人的生活里,马字旁的字有骑、驰、驾、驻,还有驭……还有什么?

      如果你按照部首分类,查一下字典,翻到“马”部,你会惊讶原来有那么多“马”字旁的字,这里面每一个字都和“马”有关。例如“马”字边加上“羽”,意思是后腿全白的马。“马”字边加上“匡”,意思是马的耳朵弯曲。“马”字边加上“戎”,意思是体高八尺的马。“马”字边加上“吉”,指的是一种马的特别颜色。“马”字边加上“光”,指的是马肥壮的样子。“马”字边加上“兆”,指的是两岁大的马......

      

      语文帮你记录下来经验,经验才能够驻留,才变得真实。我们的记忆、思考,绝大部分的内容是语文。我们的思想过程是内在的自己对自己说话,我们的记忆,也是同样是用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留下来的。

      语文所带来的价值,不断地从最根本的地方影响我们,甚至训练我们如何去看,如何去听,看见什么,听见什么。

      用什么样的语文,就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再进一步,用什么样的语文,也就塑造了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文明。

      终于可以扯回来了,我们试着给语文一个边界吧:语文是生活世界在语言、文字上的再现、深化,或许可以再加上诗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我们自我认同、自我发展、找寻可能性的一门学问,一种工具,一座桥梁。

      话糙,但是也有一定道理吧!

      再回到前文所说的关于“语文素养”的目的。

     

      找寻的过程中,伴随着老师的提醒,也顺道训练、检验着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素养,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也是一个略带虚无的问题,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表述和任意书写,我们先看看,在探讨具体的方法之前,我们不妨先让这个问题呈现出来吧!

      

      如果借由我们的引导,学生能够展现出自己独到的理解,或者我们归类出症结,对于后面寻找道路,也是大有好处的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