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安 ‖ 历史怎样评价人
发布于 2021-09-02 00:11
对于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有几几开之说。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众说纷纭。写历史的人自然站在统治者一边说话,因为他们就是被统治者所豢养驱遣的,没有不往主人脸上贴金的。遇到了主人的丑事恶事,就掩盖真象,曲意廻护,尽量美化。究竟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历史从来就是由英雄主宰,老百姓哪里有发言权?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历史就要改写,老百姓就不会给刘三儿磕头,只能喊项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司马迁是个伟大的史学家,虽然他拿着汉王的奉禄,但对项羽的评价还是很公允的。司马光也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在《资治通鉴》里就有很多“臣光曰”,就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曹操得势以后,董昭说,从古至今,臣子拯救世事的倾危,没有您这样的功勋,您应该加官进爵,封为国公赐以九锡。那就等于说要曹操准备做天子了。曹操听了很高兴,可是他的谋士苟彧不同意说,你这样做违背了你起兵拯救朝廷的本意,有伤仁德。曹操听了很不高兴,从此疏远苟彧,让他到下面去劳军,乘机把他留在下面。后来苟彧托病服毒而死,司马光不但写了这件事还肯定了他,说他的功劳在管仲之上。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他的个人品德不怎么样,娶了三个老婆,又很奢侈,但他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评价管仲说他是“至德”,因为齐桓公是拯救人民的,他在大的方面有功,在小节方面就忽略不计了。管仲应该为公子纠而死,但他却死皮赖脸地活着,孔子称赞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司马光评价他是站在朝廷的立场,苟彧忠于汉朝而死,他的仁德应该在管仲之上了。
晋朝的散骑常侍薜莹去世了,有人问吴国人陆喜说,薜莹在吴中士人当中算得上一等了吧?陆喜说,只能算四五等。他说第一等是隐居不仕的,第二等是甘居卑职,谋求口食的。第三等是报国尽忠坚持正道的,第四等是建言献策,有益政治的。第五等是修身严谨,不胁肩谄媚的。在吴国上等人都被埋没了,上等人虽有名声,但受到迫害。看看薜莹的为人处事,怎么算第一呢?既然上等到中等都没有份,那就只能入于下三滥了。这个评论不是史家的评论,只表明个人意见。所以没有权威。但此评论又出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笔下,恐怕也是被他肯首的吧,或许就是司马光借陆喜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薜莹是吴国的旧臣,带头策划孙浩投降交出印玺的就是他。
陆喜肯定是有学问的,他把标准分为五等,薜莹在四五等之间,算个不好不坏的官员吧,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陆喜的评价简直是颠倒黑白的。第一,不当官当隐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然是一点过错都没有了。第二,要当官就做小官,糊个口食,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混饭吃。陆喜的第三等第四等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第一等了,一个忠心报国坚持正义的人,一个为国家民族打算的人怎么反而成了第三等第四等?不可理喻。
为什么人家要这样评?与人们所处的时代有关,有些时候,好坏忠奸的价值标准完全是相反的,在吴国就是这样。历史虽然不是由人民写的,但人民有权评价历史,听听那些街谈巷议就可以窥测民心。往往官民的评价大相径庭,这没有关系,官家也不必追究,以言治罪。因为没有写进历史,统治者是不必害怕的。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编辑:邓小
编 审:张同
枝江作协公众平台投稿邮箱:
散文编辑邓小:zjwriters@163.com
诗歌编辑杨俊梅:dsq181@163.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