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作业是超量的?”

发布于 2021-09-02 08:30

灰鸽叔叔
如果流量大的叫“头部大V”,我大概是“臀部大V”。 头衔和履历就不放了,格子太小,放不下。
1142篇原创内容
1
家长朋友问,鸽叔啊,如果像你昨天说的,“时间”不是评判作业多少的最佳标准,那请问,怎么判断作业量的合理性呢?
又考验我专业能力了对不对?
很遗憾,“完成时间”确实不是评判作业多少的最佳标准,但它是一个能形成共识的量化标准。如果要形成一份全国的、全省的、全市的、甚至全区的文件,也只能把它作为标准。
同样的量,有人时间长,有人时间短,只能取个平均值或者中位数。绝大多数老师是清楚均值在哪里的。好比你问我“一分钟能说多少字”,我说三百,这就是均值判断。
相声报菜名能说六百,念讣告只有一百,那是两端的情况,不应该作为评估的依据。一份两小时以内的作业,考虑到就是大多数学生能在90-120分钟内完成——肯定有人一小时就干完了,有人要努力一个通宵,这都是正常现象。
现在的风险在于:这个“正常”不一定是共识。过去几年,那些干到深更半夜的一直在晒,一直在抱怨,一直在投诉,他们并不愿意去了解“别人做多久”,只在意“我的孩子做那么久,好可怜啊”——以前他们的投诉可能是无效的,现在,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可能部分有效了——这就给老师制造了一个难题。
这也是我判断会出现“选做作业”的原因。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安全的答案。
2
如果真的讲精准度,“超量”这件事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只有相对合理的解释。
有人说是时间,但磨洋工耗费的也是时间;
有人说是题量,但同样三道题,有人做起来轻如鸿毛,有人做起来重如泰山;
有人说是惩罚性,但到底是抄三遍算惩罚还是抄五遍算惩罚,谁都讲不清楚;
……
其实,每个学生所对应的答案都不一样。哪怕罚抄,也是有的应该抄三遍,有的应该抄五遍。
为什么?因为大家的专注度不一样,天赋不一样,要达到相对接近的学习效果,练习方式当然需要不一样。
为什么要达到相对接近的学习效果?因为只有“相对接近”,老师才能安安心心地往下教。不然一个班里,十几个不解渴,十几个一脸懵,老师都不知道该在哪里停顿。
所以,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
同样一份作业,你觉得对知识点查验或者巩固的效果很小了,只是机械劳动,哪怕只做了十分钟,也是超量;你觉得对查验和巩固仍然有明显的作用,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那依然是适量。
当然,它是没办法落实的解释。
它需要“一人一策”,而这件事,在大班环境里,很难做到。
3

怎么说呢。确实可能存在“超量”,家长的直觉也未必有错,不能一概归因到“心疼孩子”上。我看过一些学校布置的作业,也时常会感慨“怎么那么无聊”——
那么,在抱怨的同时,不妨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前面提到的抄写作业:
假设有人抄三遍就够了,有人需要抄五遍,那请问,如果要布置一份标准作业,老师会选哪个?
在以前,老师会选择“五遍”。它可以确保所有学生在下一个知识点面前,都站在比较接近的起跑线上。对那些“三遍”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两遍”价值不大,其实是可以不做的。它更像是一种“陪跑”。这些家长的抱怨,恐怕也来源于此。
那该怎么办?
有些学校想尝试“绑定式作业”,即作业量和某个考核成绩挂钩,例如“年级前十免部分作业”,但对不许排名、不许报分数的义务教育而言,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课题;有些学校想尝试“按需选择”,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自行判断,选择总量”——但它的结果往往是:
那些应该抄五遍的孩子,纷纷选择了三遍;而那些只需要三遍甚至两遍的孩子,依然有不少选择了五遍。
所以,以前那个被长期诟病的、有人会“超量”的答案,虽然牺牲了一部分效率,但其实是一个可以弥合差距的答案。而现在,那些只需要三遍的孩子,要懂得腾出时间去接触更大的世界;而那些应该五遍的孩子……
怎么说呢。所有致力于减量的机动性尝试,在现有框架下,很可能让差距越拉越远。
当然,这个做法也合理。
4
另外,既然提到“故意折磨”,我说一个特别简单的判断吧:老师有没有批改

一个老师,布置了你觉得没有必要布置的作业,然后把这些作业带回去,再一页页改,这是不是和自己过不去?

假设一个班级四十个人,他多布置三道题,就要多改一百二十道题。为什么要一倍折磨别人,成倍折磨自己?

凡是自己认真批改的老师,都不该面对这样的指责和抱怨。

我知道你的孩子已经踏在了起跑线上。原地踏步、热身运动特别无聊,感觉是在消耗体力。
但当时的老师,还在等着其他孩子踩上起跑线。
如果以时间为标准去“减”,那么,以后,他就未必要等了。

也可以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