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当上宰相的寇准,有多聪明?完全可以成为古代大臣的典范
发布于 2021-09-02 23:15
宋朝的寇准和包拯,是清官的代表,更是敢于直谏,在皇帝面前能坚持己见的代表。
这两位青天大老爷,虽然仕途也有坎坷,但都善终,没有被杀头或者流放的结局。
敢于坚持己见、敢于直谏,这些都是在皇帝身边容易丢脑袋的品格,为何寇准和包拯能够善终?
今天对包拯暂且不表,说说寇准。
寇准出生在大宋开国第二年,19岁考上进士,31岁升为参知政事,43岁做了宰相。
也就是说,43岁就当上了国务院总理或者国务卿,这个能力肯定是杠杠的。
其实,寇准完全可以早当宰相,只不过寇准秉直的个性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调进中央任职后,平日朝会,皇帝诏言百官言事,这种大众场合,发言的官员们自然是拣不痛不痒的说,唯有寇准,敢于痛陈厉害。
甚至有一次,寇准有事上奏,与圣意不合,太宗确实听不下去,起身要离开。
你猜寇准怎么着?
竟然抓住太宗的龙袍,硬是把皇上按在龙座上听他的高见,最后竟然吐沫星溅到太宗脸上。
这种情形可不是一次两次。
宋太宗很赏识寇准的忠直和干练,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夸奖寇准:“朕有寇准,犹如唐太宗有个魏征!”
应该说,宋太宗也是学好弄通了辩证法的,有这样一个嫉恶如仇的寇准,可以监督朝臣,而且自己也博得一个兼听纳谏的好名声。
“性格决定命运!”
寇准刚正不阿的性格,虽然受到皇帝的好评,可同事们对他就很不待见了,试想想,谁愿意有这么一个严厉、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同事在身边工作,哪一天自己犯错了,被毫不留情参了一本,落得个革职丢官的地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寇准说行的事,同事们自然说不行,而且团队合作,上下齐手,终于把寇准打发到了青州。
再次回到京城的寇准,依然是秉性不改,大肆用自己的人,将其他大臣的亲信一律安排在平凡没有油水的岗位,这次,又惹了众怒。
寇准又一次被贬到了邓州。
应该说,寇准确实是能干的,也是宋太宗非常器重的,最终,还是让寇准当了宰相。
其实,能得到宋太宗赏识的寇准,必须是有才干,而且对待太宗忠心不二的。否则,永远不可能进入权力中枢,永远不可能当上当朝宰相。
这只能说是寇准的能干之处。
寇准能够善终,最重要的是他的聪明之处。
说起寇准,略懂宋史的都对万事皆准的“三不”拍手叫好。
何为“三不”?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一直为继承人的事斟酌已久,最后私下问宰相寇准,寇准这样回答:不与外戚商量、不与宦官商量、不与近臣商量。
意思很明确,这完全是皇帝自己的事情,知子莫如父,不要因为身边亲近的外戚、宦官和近臣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这个回答不但经典,而且绝对聪明。撇清了自己,成全了皇帝,安定了天下。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寇准的聪明之处。
寇准的另一个聪明之处,就是举重若轻,将自己置身事外,对待官位始终有清醒的认识。
即使被贬到邓州,在被贬之日,寇准仍然与小妾对酒当歌,作诗云:“将相功名终如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上述的行为才是寇准的真正聪明之处。
在被贬的当日,竟然有如此好的兴致,这充分说明什么?
说明寇准虽然身在官场,对官职看得很轻,并不似有些人恨不得把一官半职当成人生的全部。
同时,寇准是一个洒脱的人,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有能力、没有把官帽当作人生的全部、洒脱,这样的寇准才是真正聪明的寇准,也是让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寇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