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唤醒城市的集体记忆
发布于 2021-09-03 08:32
唤醒集体记忆 & 城市公共艺术
在历史文明的积淀下,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集体记忆。
这些包含着城市记忆、个人记忆以及场所精神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宝贵历史,是地域人群与地域空间相互交流的无形语言。
在当代城市建设与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城市公共艺术逐渐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亦成为打造城市新名片的重要艺术作品。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宝贵的集体记忆也随之逐渐缺失和模糊化,越来越多身处在城市中的人找寻不到文化的归属感和记忆中情绪的共鸣,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化人群。
因此,如何唤醒特定场所下属于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成了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值得考虑的重点。
集体记忆,对于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意义
集体记忆,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分享的有关于过去共同往事的美好记忆。
▲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 · 哈布瓦赫
1925 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 · 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理论,用来解释为何人们总是身处在当下的环境与过去相比总有些莫名的缺失感的幻象中。
哈布瓦赫认为:许多普通人相信,和自己的童年或者青年时代相比,现今的生活总有一种莫名的缺失感和沉重的压抑感。
▲ 小人书滩
社会之所以需要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赋予过去的历史一种独特的魅力;然而集体记忆并不是对过去历史的机械性重复,而是糅合了历史与现在不同时刻,添加人们现实需要角度的精妙大电影。
因此集体记忆不仅传递了人类过去的历史文明,还创造了有价值的新历史,是对当下人类的现实需要、精神追求以及经济利益的表意。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人们的情感难免产生不适感,无法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归属感。
焦虑不安与归属感的缺失,正是由于集体记忆延续的缺失。
▲ 跳皮筋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曾经普遍存在着千篇一律以及地域特色缺失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民族性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开始在设计作品中添加“中国特色”、“年代感”以及“童年记忆”。
但是缺少对集体记忆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只是一味堆砌旧物质,导致设计作品看起来不合时宜。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城市景观感到越来越陌生,新生代的人们只能从老一辈的回忆与话语中感受城市过去的历史文化。
城市公共艺术,以唤醒集体记忆
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唤醒集体记忆,构建并关联过去与现在,让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现实需要相融合。
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城市公共艺术面对城市公众,既是一面镜子,又是一盏明灯。
集体记忆定格过去,由当下限定,且规约未来。
集体记忆的构建形式
1、符号记忆:城市地域特色的提取
对于过去记忆的意象,往往是由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组成。
东方之珠与上海,双子塔与厦门,大本钟与伦敦,这些在人们脑海中固化成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性记忆符号便成为集体记忆的构建形式之一。
实现集体记忆的延续,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就应该对城市地域特色进行提取,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设计中去。
面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建筑,从建筑的色彩、外墙肌理、特色材质以及特有建筑结构方面进行解构,了解分析某一地域的建筑特色,从中提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符号。
▲ 北京四合院的方形构造
例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闽南建筑的红砖色彩,北京四合院的方形构造,都是属于地域文化下的建筑符号。
这些建筑符号运用在设计中往往能更加体现属于特定地域群体的集体记忆,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 岐江公园的船坞、龙门吊等公共装置艺术
例如: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就是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题公园,在公共艺术设计方面保留了造船厂原有的构筑物,通过对物质象征符号的提取,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艺术再现了船厂曾经的辉煌,诠释了场地的故事性。
2、情绪记忆:城市公共艺术个性的塑造
集体记忆中被保留下来的重要记忆往往倾向于记忆载体 —— 人的主观选择,这种选择一般是唤醒集体记忆的城市公共艺术人情感上的感性判断。
所以集体记忆包含着浓烈的情绪记忆,这些情绪记忆一般会对群体产生难以泯灭的记忆结果,比如重大事件造成的创伤式苦难记忆。
苦难记忆对于集体记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塑造了集体记忆中未来的群体个性。
▲ 吴为山先生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 — 南京大屠杀组雕》
吴为山先生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大型组雕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时的残酷场景,震撼了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唤起人们对遇难同胞的悲切与对侵华战争的痛恨。
这种细腻的情绪感染跨越了地区、国家,突破了参观者的身份范围,唤起世界人民对战争的创伤记忆。
此外,某些重大的民族节日庆贺也影响着集体记忆,如:云贵地区的杀猪节、傣族的泼水节、闽南地区的普度节。
喜庆的节日印象、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交织在集体记忆中,固化为集体记忆中特殊的场景记忆。
▲ 傣族的泼水节
每当有类似场景元素出现,便会很容易使个体沉浸在特有的情感回忆中,以情绪感染的方式自然生动地唤醒集体记忆。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从记忆中的传统仪式里提取符号,抽象重构,运用尺度、光影将过去记忆中的片段调整为新的功能可以发生的场所空间。
3、文脉记忆:城市历史人文的挖掘
集体记忆,是由过去与现在不断重构的动态发展过程,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就是由这个城市的当下不断更替重构的过程。
▲ 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被称之为“共和国第一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取独立和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精神象征。
城市公共艺术地域语境的缺失,会导致公众精神上感到“边缘化”的陌生感,对城市的和谐繁荣发展产生阻碍。
一个城市的历史是不可割裂的,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很大程度基于这个城市过往的历史与人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故事与人文背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更是要融入城市特有的历史人文,这是唤醒人们集体记忆的关键。
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历史人文,梳理出完整的记忆线索,用设计的方法重塑公众对集体记忆的认同感。
使用叙事性手法去诠释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从而带动受众情绪上的感染,在公共艺术空间中完成对城市历史人文的解读,增强个体对城市的认同感。
▲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位于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是由 1930 年修建的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改造而成,设计师将其设计成空中花园廊,公园中的公共艺术利用光影的效果去唤起人们对于高线公园旁广告牌的记忆。
就这样,这条曾经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货运铁路继续作为纽约这个城市城市化发展的缩影保留下来。
集体记忆的产生条件
1、氛围营造与公众参与
集体记忆的载体是人,人是传递与继承集体记忆的主体,人的参与是延续集体记忆过程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
公众的参与使集体记忆的传播成为可能,设计中记忆的氛围渲染也是基于人的情感角度,以人的感观体验为核心进行。
▲ 纽约中央公园内爱丽丝梦游仙境雕塑:女孩与梦境中的不同人物、各种动物组合成的雕塑,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场所中个体的参与行为往往是集体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氛围的渲染与营造也依赖于个体的参与行为,个体行为甚至是过去某些仪式感的实体实践的再现。
在设计中,需要积极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公众再现过去记忆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仪式感行为,从而营造一种以人为主体的,过去与现在的对话,重新构建集体记忆。
▲ 上海人组雕: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与延安西路交叉点上,一组排队等候公交车的群雕,讲述着上海人的故事。
在一个传统老街区的氛围营造中,集体记忆可能是某处晾晒被子的绳子,可能是某处停放的自行车,也可能是儿童常常玩耍的一小片墙角,这些本地领域相关联的不同活动和不同群体在公共空间的展现,留存在所有公众脑海中的记忆幻化为一种难忘的社区居民情愫。
这种特殊公共空间的行为习惯使公众对空间的认知产生了影响,就是集体记忆中公众的行为记忆。
2、回归易于公众感知的日常生活化
中国大部分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都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喜爱从大的宏观角度创造城市公共艺术。
商品时代的到来,在消费性与娱乐化的设计导向冲击下,新一代的群体对于这种宏观角度且带有政治倾向的公共艺术品存在接受上的差异。
面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新一代群体,试图让他们从宏观角度大而空地去理解往日的记忆显然是不可取的方法。
▲ 丹佛的公共艺术品:美国丹佛市文化中心、现代艺术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的装饰性雕塑,颇具现代感和幽默性,深受群众喜欢。
在当今时代的语境下,公众更加倾向于强调个性的生活化设计,从真实可感的日常生活化叙事立场出发,巧妙地构思公共艺术中真情实意的细节,才能打动公众的心,拉近公众参与者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距离,让公众理解城市公共艺术所要表达的立意。
即从细节入手,让公众思考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意义。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可以轻易触发人们的感悟,简简单单的日常琐碎可以模糊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的界限,拓宽受众的层次,有利于唤醒人们的共鸣。
3、主体认同的交互性
公众作为继承集体记忆的主体,需要与过去大的记忆存在一定的对话,换而言之就是和过去集体记忆产生一些互动来重新构造属于当下的集体记忆。
现在的交互行为对集体记忆的保持具有重要影响,群体的交互性本质上立足于现在并且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影响人们对过去历史人文的感知。
群体(公众)作为唤醒集体记忆的主体,产生的交互行为对塑造集体记忆创新性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 丹麦奥胡斯的“文本装置”:文字载体不只是纸张、书页,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任何可能的媒介材料,并恰当地借用了流行文化的某些元素。
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公共艺术从传统的形式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如:
虚拟交互式、动态交互式、情绪交互式……等其他艺术语言在公共艺术上的运用。
沉浸式体验空间,就是在技术与参与者感官激发之间探讨出的新公共艺术形式。
这种良好的交互性能更好促进人们理解感知公共艺术作品的内涵。
1、看:地域色彩
地域色彩的提取与运用是视觉感官唤醒集体记忆的直接方式。
特定群体对地域色彩具有共同的认同感,例如:西方人崇尚白色,东方人崇尚红色。
长久的历史与文化的渗透,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地域之间都有其代表性的地域色彩。
▲ 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绿军装”
闽南地区的“红砖文化”中的闽南红,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绿军装”的绿色……等都是根植于过去历史的独特色彩,凝结成集体记忆中的斑斓绚丽。
2、听:过往音乐
音乐对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由来已久,如果把集体记忆比作一部精妙的大电影,那么怎么能缺少电影中锦上添花的配乐呢?
人们常常在听见童年时哼唱的童谣或具有特殊情绪记忆的歌曲时,立刻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当下产生的新体验又不断融合交织在现在的集体记忆中。
▲ 回忆中的唱片机
人的记忆是连接着情感的,音乐更是承载这些纪念性情感的载体。
温暖的音乐,带有美好回忆的音乐,往往会触动人们内心的柔软,让听者瞬间产生情绪共鸣。
将这种特殊的听觉体验融入到公共艺术中,其带来的强烈感染力一定胜过传统的无声公共艺术。
3、触:传统材质
材质,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非常关键的要素。
当一个可接触性物质不再经常性出现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它就会被公众选择性遗忘。
当这种物质被有意识地运用到设计中时,其所带来的触觉体验能强烈诱发人们记忆深处的情感记忆。
▲ 传统的扎染布艺
此外,具有城市地域文化的传统材质,如:传统的陶瓷工艺、扎染布艺、漆器工艺……等,这些经历了时间洗礼的民族文化瑰宝饱含着更多情感与故事,运用在新场所中可以更快激发人们对往日的回忆。
4、闻:记忆香气
在人类集体记忆中,嗅觉带来的记忆是情绪记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速发展的社会涌现许许多多新鲜的气体,冲击人们的嗅觉感官,这些独特的气体转化为独特的记忆萦绕在脑海中。
人们善于将带有特殊意义的气味存储在脑海中,每当有类似气味出现,便会让人仿佛回到过去。
因此,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加入嗅觉体验亦是一种唤醒人们集体记忆的方式。
▲ 纽约中央公园内的安徒生与丑小鸭:看见童话作家和丑小鸭在一起,人们会联想起安徒生写给孩子们的那些终生不忘的故事。
集体记忆往往积淀着群体、地域以及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以来的情感与梦想,苦难与坚持,是一定时期下人文、经济、政治的见证。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不断研究与运用,结合当下现实需要,唤醒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集体记忆。
通过记忆的重构以及感官的激发,使身处当代城市中的旧一代重新获得记忆里情绪的共鸣,使新一代铭记过往岁月。
感悟当下生活,从而使得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缩影。
本文转载自优曼中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