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丰 他可能是把水墨画得最潮流的艺术家

发布于 2021-09-04 09:16






陈子丰  他可能是把水墨画得最潮流的艺术家

 | 吕晓晨
陈子丰
摄影董林
版式设计 | 乐天

(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第一次知道陈子丰和他的作品,是因为他“水墨艺术家”的身份。那些填满画面的“肌肉人”形象,在视觉上给人以最直接的压迫感。
这次壹美美术馆的展览“重塑体用——陈子丰作品展”,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陈子丰。水墨中肆意而奔放的颜色,高调而夺目的霓虹灯,粉嫩而萌态的充气玩具,各种材料对他来说仿佛都没有藩篱。许多跨媒介创作的艺术家都说过“材料对我不算什么”,但对陈子丰而言,材料对他却异常重要,他从不排斥任何表象的东西。





艺术家陈子丰(摄影:董林)

水墨为“体”,多媒介为“用”  

 

如果不是壹美美术馆这次展览,可能在我的印象里陈子丰还是个“水墨艺术家”。

 

一方面来源于曾经几次我都是在水墨展览上见过他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画面的气质也带有几分传统水墨的韵味:画面中杏仁眼、大手大脚的人,像极了中国传统佛造像;几幅淡彩作品设色柔和,有着水墨特有的氤氲感。

《路漫漫》210×200cm 纸本水墨 2014

《视觉动物》60×90cm 纸本水墨 2013

 

 



“重塑体用——陈子丰作品展”,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少年的巨人,站在“传统”的边缘  

陈子丰的笔下多次出现一个肌肉饱满、动作有力的“巨人”,他/她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长着一张少年的脸庞,却拥有成年人的壮硕。他们的造型或来自于宇航员,或来自于奥特曼、孙悟空等卡通形象。一定程度上,这是陈子丰的自画像。这些童话里的超级英雄,曾经是小男孩的梦想、点亮过他的童年;而在男孩长大、可以独当一面之后,通过自己的方式赋予了曾经的英雄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画面安排上,陈子丰使用了“满构图”的方式。他用线条或色彩将画面填满,只留下零星的空白,让画面带有“透气感”。

《奥特曼》 75×150cm 纸本水墨 2015

《手指战士》 80×100cm 画布综合材料 2020

 

这也是陈子丰作品和“传统水墨”的区别:尽管根植于传统,但陈子丰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水墨的克制、对“个人”概念的隐藏,而是将个人的记忆和冲动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把内心的独白剖开。陈子丰说,这两年自己正在经历从水墨材料以及笔墨属性的绘画,跨越到一个综合性媒材表现的过程。无论他在水墨中加入了什么符号,都只是语言的更新;其内核还是反映他的每一次思索,关于人的生存境遇或是困惑,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属性等问题。

 

但另一方面,陈子丰又是传统的拥趸,在我们的谈话中,陈子丰总是会聊到“传统”。中国传统画论和绘画样本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给养,让他的创作博爱又包容。在那片足够广阔的世界里,“传统”始终指引着他自由创造,大胆想象。中国画讲究的“应物象形”影响着他的造型观。“如果说绘画中的造型是‘骨’,那么在骨之上的任何视觉形式都可看作是‘肉’,是我绘画核心的外象,充满了延展的多种可能性。”陈子丰如是说道。

 

陈子丰工作台(摄影:董林)

 

十年,三次转折  

陈子丰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是著名国画家,他自幼生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后来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硕士毕业后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可以说,陈子丰一直都处于“学院”体系内。

《捕食者》 130×80cm 纸本水墨 2013


 

在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中,还带有一些潮流艺术的特征:绚丽、夺目。这是陈子丰最新的探索,用潮流艺术的方式让水墨这一古老的题材焕发出生机。即便走得再远,水墨是他始终割舍不掉的材料,就像传统是他创作中永远的母题。与其说陈子丰是颠覆“传统”,更像是为“传统”编织新衣。因为,那是他出发的地方。

 

 

“重塑体用——陈子丰作品展”,壹美美术馆展览现场

 

 

把想象空间压缩到能掌控的极限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壹美美术馆展出作品的面貌非常多样,目前你的创作的主要媒介是什么?

陈子丰(以下简写为陈):我的创作还是以绘画为原点和主要方式,其他媒介确实尝试了很多,我认为那些可以算是我对绘画问题探讨的方式,也是绘画本体的外延。

Hi:材料对你来说你意味着什么?

材料对我来说挺重要的,我从不排斥任何表象的东西。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转换自己的感受、素材包括自己感兴趣的传统经验智慧。相对“方法”,技术和媒材是外在的、可变的。好的艺术方法可以为媒介提供营养,提出问题、猜想、唤醒思考的新维度。媒介也能为艺术拓展新的语境和层次。它们应有着相辅相成的、良性的相互作用关系。现在的艺术媒介层出不穷,但样式也趋于单一化。我认为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和技术手段需要用艺术家的工作方法真正去消化、定义和改造,同时,这些媒介也会影响艺术家的工作方法。我自身而言,就是着力于用中国的“传统”去改造、定义现实,接受现实,从而完成“媒介”和“我”的艺术上的相互作用。

《战士》270×110cm 纸本水墨 2016

《近墨》 30×30cm 纸本水墨 2019

:对于我个人绘画创作而言,不论作品的尺幅大小,其创作动机、表达的内容都应是一致的。他们可能都来自一张随性的手稿、我对某些感受的一次记录、或是对素材的某一个触点,然后再用我的方法将它放大、凝固。我很在乎这个过程。

 

 

Hi:你的水墨作品使用了很多色彩,甚至很有涂鸦的感觉。这样的创作方式是怎么来的?

:近三四年的作品我使用了较多的色彩表达。中国画的“彩”总体来说也是“意向化”的,所谓“随类赋彩”。“随类”即依据不同对象渲染其色彩,强调相对客观的指代性。“赋彩”则较多的体现主观意识,强调自我感受力,有一定的象征性和表意性。所以,不论是我绘画作品中的中国画色彩、还是综合材料作品中荧光感的色彩,运用上其实也都遵循着这个原理。

《喜从天降》 200×240cm 纸本水墨 2018

《出击》 150×160 纸本综合材料 2019

从水墨中单独抽离 

Hi:这次展览除了还展出了一些涂鸦、霓虹灯、气球装置、影像等媒介的作品,这些都是从你的水墨里延伸出来的吗?

是的我把画面中很多形象单独抽离出来,做了一些媒介的尝试,包括霓虹灯气球影像等等,这些形象原来是属于平面的,在这些尝试中他们就变得立体起来,有在三维空间里的,也有在影像里的。不过我对所有形象的把控还是遵从中国画里意象造型观念的,是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这一点也和现在许多潮流玩具或卡通有所区别。

 

陈子丰影像作品截帧

陈子丰霓虹灯作品

 

Hi:有几件绘画装置,是水墨和霓虹灯管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这次展出了五件这样的作品。霓虹灯环绕的形式其实是来自我儿时记忆中餐厅、歌舞厅、录像厅的霓虹灯招牌,当时总给人一种炫目、神秘的感觉。所以我用这样的方式试图将我画面中的色彩和灯光色彩进行融合,也产生了全新的带有奇幻感的、跨维度的色彩场域。我挺喜欢这种迷幻的色彩视感。

 

 


陈子丰霓虹灯作品

 

水墨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Hi:在你心里,“传统”的高峰是哪个时代?

:我觉得中国绘画在每个时代都有高峰,每个时代创作者面对的问题和时代风潮都是不一样的,像是著名的“南北宗论”“变形主义论”“新文人画论”等等,都是对当时艺术形势的探讨,这其中就包含了同时代艺术家对“传统”的理解与改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Hi:“传统”对所有艺术家而言都是重要的吗?

:我想是这样的,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艺术不是一个躯壳,而应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且是一种对前人经验饱有感情的、真诚的继承和思辨。既是对现实的关照和评判,也是对未来的猜想和提问。艺术家有欲望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的现实生活无论是什么样子,从某方面来讲,我们或许还是惯性地按照自己的伦理认知、情感方式生存着。“传统”时常就近在眼前,或是说它一直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对传统的汲取能让自己的创作动机有迹可循、有理所依,不会迷失方向。但面对现代文明的多样性,我们也要相对客观地、科学地看待过往,要有更开阔的胸襟和视野,要有远见能超越你的未见,要想办法看到我们以前未曾看到的,这个更重要。

 

《出击》 35×45cm 画布综合材料 2020

Hi:满构图”的画法和“传统”有哪些关联?

:我们看中国传统绘画、诗歌、音乐包括戏剧里,表现“空灵”“悠远”“深邃”的内容颇多,这也造就了千年来中国人留给“远方”的想象空间,即留恋和向往,锤炼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法则,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色即是空”“计白当黑”都是这个道理。在我的作品里我想试图打破这种“空灵”和“幽静”。首先我直白地描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快节奏和繁密感;其次我一直在我的作品里尝试对东方文化里“意”“气韵”等生涩的词汇进行一种现代的、较为直观的解读。可以说,“满”和“挤” 是我对传统哲意的反观和思辨,也可看成是一种语言。

《热血少年》 80×100cm 画布综合材料 2020

Hi:水墨这一创作媒介流传千年,也是你主要的创作语汇。你认为在今天的当代艺术中,水墨的地位是怎样的?

我的作品无论以何种材料表现,都是围绕着“中国水墨”的语汇而展开的。我们知道,中国绘画几千年来一直秉承着“师承传道”的文脉延续着,也是中国人展现给世界的东方文化精髓。我想,如何将我们的精神智慧更多地融入“世界艺术”殿堂是当今时代艺术的要义。我看到杜尚、博伊斯、劳申伯格等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理论时,他们已然展示出了如何将诸多素材因素转换成世界语言的路径与沟通方法。我想“水墨”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作为特色鲜明的载体、充满生命力的存在一定是要带有东方审美哲观、东方属性的,但如何将其内容进行转换和联通是个还需要不断思考和实验的重要问题。

 

Hi:那么水墨是否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我想水墨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来看,“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和“放眼世界,立足传统”是对传统认知和表达的两个角度或两种方式。但我相信,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诉求和期许。所以我认为“水墨”本身是否存在问题终究要看艺术家如何选择。

《气功波》 21×27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向前奔驰no.2》 43×58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1

艺术家要有动机  

 

Hi:你毕业后成为了教师,而不是直接走上职业艺术家道路。这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你对学生又有哪些要求?

:影响肯定是有的,我要腾出创作时间做教学工作。但是我也从教师身份中获益良多。教育应是老师和学生充分的没有压力的交流,首先鼓励他们去做好自己,有教无类,从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爱。知识的积累是为了孕育出思考,具体的逻辑和方法又是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周而复始,文明才能推进。我想教育终极目的是培养善意的,有道德的,有素养的,有情怀的个体。

Hi:很难给你下一个定义,比如“水墨艺术家”“多媒体艺术家”“潮流艺术家”……你怎么定义自己?

:我现在其实并没有急于给自己找一个明确的定位,换言之是不想自己被所谓的定位束缚。我相信每个艺术家都有太多的可能性。就像“我的作品要传达什么”类似的问题,我希望观者体验和读取到的是更多具有可能性的、发散性的答案,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Shooting  with love》 20×30cm 画布综合材料 2020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Hi艺术》视频号


Hi艺术
艺术圈的人都读什么书?




 Hi艺术 




 猛 击 右 上 角「 查 看 公 众 号 」关 注 我 们 

     官 方 微 信 ID   h i a r t 3 0 8 3 0 9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