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这么出名,真正懂它的有几个?
发布于 2021-09-04 12:03
关于大红袍,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故事,
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毛泽东主席送了尼克松4两大红袍。
传言中,收到礼物之后的尼克松不太高兴,觉得这礼物送的未免有点小气。
当时,周恩来总理察觉到了尼克松的小情绪,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咋回事?
周恩来指着大红袍对尼克松说:武夷山的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了您四两,正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说得幽默,风趣,当即笑开了。
这四两武夷山大红袍,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当然,周恩来所言非虚。尽管我们在市面上经常会见到“大红袍”,但是,当年作为国礼相赠的,是产自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这几棵,也被我们称作母树大红袍。
据说,岩壁上的石刻,是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1964年以前,母树大红袍只有三株;1980年,将大红袍母树原台面东侧依地势连接新砌小台阶两级,分别将母树1、2号压条移栽,每台各植一株。这样,原来只有4株,加上新植2株,现在共有六株。
九龙窠这个地方,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几株母树大红袍,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
只有这么几棵,产量自然是很低的。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自母树大红袍的茶叶20克,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拍出了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
当然,大红袍配得上这样的身价:
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饮后齿颊留香;清朝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不过,现如今很多人并不懂大红袍。当王思聪还不是“国民老公”的时候,就在微博上怼过刘晓庆,说她不懂茶。
首先,“大红袍”是岩茶的一种,也被称作“岩茶之王”;
岩茶目前的标准分类为:大红袍、名丛、肉桂、水仙、奇种五类,大红袍是岩茶的一个品类;而岩茶,属于乌龙茶。
茶友常言“春饮花、夏品绿、秋饮青、冬饮红,一年四季喝乌龙”。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进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的一位和尚,取来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后来,丁显考中状元,前来致谢,问及茶叶出处。得知之后,脱下状元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离开时,状元还用锡罐装取了大红袍带回了京城。
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了皇家的贡茶。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都会身穿大红袍,并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
虽然,大红袍的母树,最初只有三棵。
但是,经过武夷山新老茶人们百年来的努力,运用无性繁殖方式,已成功地发展了数百亩大红袍茶,这些茶树虽然是母树后代,却具有与母树同样的性状特征。
从大红袍产品来说,能否制出优质成品茶,茶树品种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产品质量还受到生长环境、季节气候、制作工艺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所有的从母本繁殖的大红袍茶,都是真的大红袍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红袍茶的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
(图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