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非斩蛟 《吕氏春秋.知分》,齐人有欲得金者《吕氏春秋》
发布于 2021-09-05 04:29
次非斩蛟
《吕氏春秋·知分》
【原文】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
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今译】
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勇士,一次,楚人次非来到吴国,他在宝剑之乡吴国干遂这个地方得到了一把非常锋利的宝剑(干han遂,吴国地名,一作邗队,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吴国当时生产宝剑)。
楚人佽非带着自己爱不释手的宝剑,从吴国的干遂高高兴兴地返回楚国,在他回家的途中,坐船过长江的时候,当船行到大江的中心,突然看见有两条异常凶猛的恶蛟龙从水底窜出,来到船的左右两边,夹绕在船的两旁。次非便问舟人(驾船的人、船上的水手),说:“你们曾见过有两蛟夹绕着船旁,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水手们都十分惊慌,吓得手足无措,声音颤抖着说:“没有见过。”
次非就捋起胳膊,挽上袖子,伸出臂膀,并且撩起衣服,从腰间拔出宝剑,说:“这蛟不过是江中一堆腐肉朽骨而已(意思是,两蛟必为自己所杀,而成为江里的臭肉烂骨头),如果丢掉我这心爱的宝剑给它,借以保存自己,抛弃宝剑来保全大家的性命,我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惜爱的呢?它们想要我所惜爱的宝剑,先问问这宝剑答不答应!”
于是就勇敢地纵身跳入江中去同恶蛟龙搏斗,终于把它们杀死,回到了船上。
全船的人都保住了性命。孔子听到这件事儿,说:“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意思是,好啊,不因为一些腐肉朽骨而丢弃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赏析】
次非,楚国的勇士。《淮南子·应道训》作佽非。
蛟,古代传说蛟是龙属,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次非斩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最凶恶的敌人,进行突然袭击的紧要关头,只有不畏惧和退缩,要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才能转危为安。狭路相逢勇者胜。本文选自《吕氏春秋·知分》,《知分》了解、通晓生死的分量,面对厉害存亡就不会迷惑。去宥(节选)
齐人有欲得金者
《吕氏春秋·去宥》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
亡国之主,其皆有所宥邪?
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今译】
齐国有一个人,一心想弄到金子。一天清早起来穿戴整齐,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处所,看见有人手里拿着金子,就伸手去夺,抢了过来。
官吏把他逮住,并捆绑了起来,问他说:“这么多人都在那里,大庭广众之下,你为什么公然抢夺别人手上的金子?”
那个齐人回答官吏说:“我哪注意那么多哩?我当时根本就没有看到人,徒见金耳,看到的只是金子罢了。”
这真是大有所宥,极端的蔽塞呵。
有些受蒙蔽、有所宥的人,本来就以昼为昏,把白天当作黑夜,以白为黑,把白的当作黑的,以尧为桀,把尧帝看作是夏桀,蔽塞带来的后果也实在太大了,宥之为败亦大矣。
亡国之君,皆有所宥,大概他们都蔽塞吧?
所以,一个人必须去掉蔽塞才能明白事理,去掉蔽塞才能保全自身的平安。
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
【赏析】
那些因贪利而失去理智,利令智昏,往往会神志不清醒,头脑膨胀,丧失了清醒的判断,不顾一切,从而做出最愚蠢的事情来。
本则寓言故事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为了利益,贪图诱惑,往往会失去理性,作出不好的选择,做出愚蠢好笑的事来。
古人说:“淡泊明志”、“无欲则刚”,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去宥》,《去宥》意思是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
攫金
《列子·说符》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今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非常想要金子的人,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朝市场走去,走到一家卖金子的地方,抓取了金子就走。
巡官把他抓住了,问他说:“人家都在这里,众目睽睽之下,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
这个抢金子的人说:“我抓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赏析】
贪财的欲望迷住了心窍,以致于头脑发昏,忘掉了一切。
每每想起十几年来所受的无穷无尽的无辜的伤害,侵扰折磨,心里难受,非常痛苦,感到无比的委屈,总是暗自情不自禁地伤心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怒]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