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块鸡排而杀人?真相到底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9-05 07:22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打汉中,频频告捷,引得曹操亲率大军来战。然而两军相持日久,曹操却一无所获,想要退兵又不好点明,便把军队号令定为了“鸡肋”。
众人不明其义,聪明的杨修却一语道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如同现在的汉中,大王是想要退兵了。众将士听后,便各回营寨收拾行囊准备返回。
了解到军营中散布着撤军的消息后,曹操大惊失色,细查之后发现,根源出在杨修身上。愤怒不已的曹操,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那么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真相到底又是什么呢?
《三国志·曹植传》中裴松之注引的《典略》明确记载,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在他死后百余日曹操去世。据此可知,杨修死亡的时间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历的七月到九月(汉代的秋季为七八九三个月)。
而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四年蜀魏的这一次汉中争夺战,曹操是三月份发的兵,相持月余后,五月份便撤军返回了长安。如果要杀杨修,肯定是当即处死,而不会拖太长时间。
但我们已知道杨修至少是七月份以后被杀的,所以从时间上也可看出,杨修之死与“鸡肋”一事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是没人知道呢?”很多人听说过这句话,对,就是汉代名臣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
弘农杨家的根基发源在弘农郡华阴县。其家族的始于西汉军相杨敞,曾经当过丞相霍光的军司马。杨敞的孙子杨震是汉朝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太尉。
在杨震之后,其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都学习杨震的严谨作风,学经典史,家风清净,官至太尉。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 弘农杨家“四代三公”,即有四代都位居三公。弘农杨家从不与皇亲外戚势力,或宦官势力合作,受到文人的高度评价,是当时士族里的领军人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敬仰。甚至被称为“百族之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杨彪担任司空、司徒,虽然位高权重,但董卓在朝廷独揽大权,独断专行。董卓为躲避诸侯征讨, 想迁都长安,杨彪反抗董卓无果,不得不屈从于董卓的势力和威严。
后来,他在长安宫当司空,最终,杨彪护送了汉献帝东归,与汉献帝一起又进入虎口,落入曹操之手。
杨彪
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 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的。曹操见杨彪不屈服于自己,因为杨彪与袁术是亲戚,就恶意诬陷杨彪与袁术勾结,打算篡权夺位谣言。曹操就这样把杨彪关进了监狱。不过,杨彪为“百族之冠”,并非徒有虚名,百官都纷纷为杨彪说话。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融,听说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就匆匆面见曹操,为杨彪辩解,曹操仍然强辩道:“这是陛下的意思。”
孔融则回答:“如果让成王杀邵公,周公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弼汉朝,举荐正直之士,斥退邪妄之人,致使四方和乐。如今却要杀害无辜之人,那么海内旁观侧听之人,谁也不会再肃敬待您了!我孔融还是鲁国一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来朝。” 以辞职威胁曹操。当时曹操势力还不是很强,还要利用这些人。后来找个借口,把孔融和他年幼的孩子一起杀了。
而且负责拷问的许县令满宠,也对曹操说道:“拷问杨彪没有找到罪证。如果要处决他,要找到证据才能执行。此人有名于海内,若找不到证据而把他处决,会大失民心,请主公想清楚。”曹操迫于舆论压力,为稳定局势,无奈之下只得释出杨彪,暂时算相安无事。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父亲杨彪,母为袁氏(袁术、袁绍的姊妹)。杨修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出任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相当于秘书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
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杨修任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工匠们不解,问杨修,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他解释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
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后来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也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杨修与曹植饮酒大醉,一同乘车,从司马门出,又谤讪鄢陵侯曹彰,曹操闻之大怒,便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等罪名下令将杨修处死,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时年四十五岁。
不难看出杨修的死和“鸡肋”没有关系,曹操早就想治杨彪的罪,却没能如愿,借这个机会,杀杨修既是警诫曹植,也是对以杨氏为首的士族的泄愤。所以杨修叹息说:“我本来就知道,死的有点晚啊。”
杀了杨修以后,曹操再见到杨彪时,故意问道:“您为什么如此消瘦?”杨彪回答道:“我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到老了还要有老牛舐犊的感情。”(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曹操因此改变脸色向他道歉。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的是西汉时期的名臣金日磾的事情。金日磾有两个儿子,非常受到汉武帝的喜欢,有的时候从后面抱着汉武帝的脖子嬉戏。金日磾见状怒骂两个儿子,汉武帝还说:“何怒吾儿为?”可见关系亲密。等到两个儿子长大之后,也没有改成轻浮的习惯,和宫人打闹嬉戏,侍宠放纵。金日磾就自己杀了自己的儿子,以防惹更大的祸。
杨彪的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无法做到像金日磾那样“明智”,以至儿子惹祸杀身,到老还有因为有舐犊之情,丧子之痛而消瘦。算是一个软刀子的回答。而曹操听到这句话后“为之改容”,至于是被杨彪感动而心有戚戚,还是感到 惭愧不敢面对杨彪,不得而知。
而曹操的夫人卞氏,更是写下《与杨彪夫人袁氏书》:贵门不遗,贤郎辅位,每感笃念,情在凝至。贤郎盛德熙妙,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宝用无已。方今骚扰,戎马屡动,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官立金鼓之节,而闻命违制,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辄行军法。卞姓当时亦所不知,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夫人多容,即见垂恕,故送衣服一笼,文绢百匹,房子官锦百斤,私所乘香车一乘,牛一头,诚知微细,以达往意,望为承纳。
卞氏先夸赞杨修才华横溢,有盖世文才,全家都很钦佩敬服,然后说杨修尽心竭力,在征战中出谋划策,曹操遇到事情很尊敬的咨询,又说曹操“性急忿然”,在外面草率的以军法杀了杨修;表示自己当时不知道,听到杨修死讯后,“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请求袁氏多多包容、宽恕;并随信送上诸多财物,以示抚慰。
杨修不过是死于强权,和“鸡肋”无关,那些拥护曹操的人,又觉得自己比杨修能干,还是比杨修聪明呢?当然也可以找找杨修的毛病,吹一吹曹操的雄才大略。
参考史料:
三国志 陈寿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世说新语 刘义庆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