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到底能否完成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重任
发布于 2021-09-05 09:39
一,中小学生能够锻炼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周一到周五,早晨七点左右起床,下午六点左右放学回家,然后,吃饭、做作业。周末的时间基本会被各种学科类和艺术类的“兴趣班”填满(现在学科类培训被国家取消,但,体育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重视)。一周的时间,中小学生能够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四个时间段,体育课、大课间操、课后延时服务、周末。其中,三个时间段在校内,且占据了重要的时间段。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坏,学校体育有重要的责任。2019年,去华南师大访学,期间,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研讨班。当时,作者抛出一个观点,与会者非常赞同。中国当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体育教师到底有多大责任?多年以来,中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学校、体育课、体育教师背上了社会诸多的压力。现在分析,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上好体育课,完成课后体育锻炼。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认清,体育运动的完成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保障——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各大中小城市的体育器材确实比三四十年前有了巨大的完善。(其实,体育锻炼并不一定需要所谓的很多专业体育器材才能够完成)可是,再完善的体育器材,还需要一个关键的条件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增长,那就是场地。足够的运动空间是完成体育锻炼的充分必要条件。当前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学校体育运动空间是什么现状呢? 就以最重要的体育锻炼形式——体育课来分析,一般一所学校要几个、十几个班同时开展体育课,一个班四五十人,甚至更多,如此数量的学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必要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基本是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身体素质增长的任务。再加上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同,很难调动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积极性。可想而知,一周三、四节的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国家规定中小学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这一小时从哪里来呢?更谈不上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大课间和课后延时服务阶段,当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出来运动的时候,能想象得到整个操场是什么情景?学生连跑几米的机会都很少,更不要说尽情的奔跑了。没有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能叫体育锻炼吗?
有很多人认为当前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环境比四十年前好了很多,为什么身体素质却下降了呢?那主要责任就是学校体育的责任,就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当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环境真的比四十年前要好了吗?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建设促使更多的人走进了城里,城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相比改革开放以前确实改善了很多。原来的泥土场地变成了水泥场地,炭渣跑道变成了塑胶跑道,水泥乒乓球台变成了正规乒乓球台,篮架也比原来漂亮了很多……
而四十年前的中小学生是怎么运动的呢?下课后可以在操场到处跑;上学路上都可以相互追逐打闹,各种形式的跑、跳、爬;放学后,田野、树林、河流、池塘、山丘,可以以各种形式完成体育锻炼。寒暑假,周末,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农村宽广的空间以各种形式进行体育锻炼。 而当前乡镇城市这种运动场地器材的改善,相比四十年前的田野、山谷、河流、村庄、马路…到底是变得更宽阔了,还是变得更狭窄了?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了城区,而城镇化的发展实际上让学校体育空间变窄了。当前学校体育场所空间根本满足不了学生自由体育活动的要求。而学校外的环境,因为交通、安全、居住环境等因素,也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要求。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校内体育器材相比原来完善了、丰富了,而从整个社会发展视角看,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空间已经被时代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实际体育活动空间却缩小了。 再看现在的体育活动内容,技术项目发展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至少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是这样。事实证明,技术项目锻炼效果不佳。学校体育一直在改革,但是,外部体育环境不改变,只能在体育内改革。篮、排、足、乒、羽、网、游泳、武术、健美操、田径等等,确实比四十年前丰富了很多,可是,学生却找不到一项可以用来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这是为什么呢?技能主导类项目成为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手段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技能水平才可以参与该项目,而项目技能水平的提升是需要时间和场地作为保证。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当今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时间、空间根本满足不了学生技能进步的要求。而要解决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增长问题,就必须按照国家指导方针进行,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虽然各地中小学开展了体育课、课后延时服务,但是,因为校内场地空间的限制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 尤其是课后延时服务,因为学校体育价值主体的利益问题,一般体育兴趣班的延时服务在校内进行,但是,校内体育场地器材并不能满足全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国家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购买体育服务,或者校企共建学校体育的模式发展学校体育。既然校内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后延时阶段走出去,让社会体育弥补学校体育的不足。扩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空间,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才是增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保障。
(图片来自于百度网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