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朝变局一】酒色财气与断头政治

发布于 2021-09-05 09:52

明朝大变局的对时风的提醒六篇

题记世界正面临一个百年未有之变局,这是高层对当下大时代的准确判断,在“历史之变局”成为热词的时候,浅读半生历史的我,一边念叨着朝代更替歌,一边经常展开世界与中国历史长卷轴仔细推敲,这是西藏山南大站军旅工作的同乡发小李伟明先生寄来的,这个浓缩版的长卷轴达20多米,记录世界欧亚非大板块的历史,地图、年代、国王、战争、事件、贸易等等一一展示得很细。

很感激这位知我所需的军旅记着摄影师,虽然远在西藏却知道我的心想,每当打开长卷轴归理那些历史上的变局,其实中国历史大变局就是20几场大在战争,再加上十几次不同程度的改革,几十个影响人心的人物及相关事件组成,世界史也是一样。

任何历史就是人缠绕着事,事纠缠着人的过往,东西辉映,此消彼长,远距离的历史太多,大多看似年代清晰,故事记载模糊,生活习性也与如今相距太远。于是由近及远,民国太短,满清逆袭,异族风浓,大明最贴,民风可鉴。

其实所有的历史大变局都是由不同的事件对人心的影响形成的,感觉历史比了解历史更重要,顿悟就在感觉种,变局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由量变到质变,由外变到内变,促成一场变革或者战争,促使更为激烈颠覆性变化。而此时高层治理能力、引导能力尤为重要,风化与奢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治理和引导才是朝着政治方向行进的关键。

看似漫长的历史其实就像一条河,就有那么几个数得过来的大拐弯、大峡谷、大断层、大浪滔天的地方其实不多,翻阅与今日最接近的大明汉族王朝,辨析明朝的那些变局的苗头之事,因时代不远,潜在江河底层的怪石嶙峋也容易证实,与当下民俗民情民族心理最为接近,也最有提醒与警示意义。

中晚明朝的变局是从“土木堡之变”开始,皇帝领兵旅游式的呈威风之惨败,皇室心理大挫而开始变得畏缩和内向,而国际环境“倭寇”和“海盗”的来势汹汹,大航海时代来临的预兆已经显示,而国际“大航海时代”需要提振精神,强化钙质,经历风雨,壮大力量,勇于斗争的时候,明朝却是一个窝居宫廷,皇帝萎靡不振,无有方向,顺牛拉犁,无为静守的断头首脑时期,但“国际环境”的凶险,强邻争霸,更加剧了国内发展带来的危机。

萎靡的内向政策以封禁为主,明朝南边禁海,“北虏”禁贸,内向内卷政风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明朝军队上的士气萎靡,财政上的捉襟见肘,民风是多元散沙,朝野上下的外困内斗不断消耗着明朝的国力,内域农民军的烽火和满清乘势攻击之下,最终油干灯灭。

这是我着手三年的六篇明朝变局系列作品,曾经分管纪委宣传,为了应对一场接一场的纪律讲座,走进民族心理的历史深处,解析那些治理整顿措施的精神原汁、历史源头和当代警示,结合自己纪检监察业务,研读社会科学院原廉政研究所,后选人中纪委廉政问题专家高波论著《走出腐败高发期》以及《廉政的拐点》,对提高整治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及意识形态管控的认识,也把自己读明史,明实录,研读王立群、易中天、张宏杰等历史学者的讲座及读书结合起来,探试以文化散文的口气,以史戒今,增进大众理解,达成社会共识,深悟政治视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有所增益。

(2021年9月连续载出)


酒色财气与断头政治

——皇帝带头感染的社会风气

明朝的大变局是从“土木堡之变”开启的,它可是明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永乐皇帝开辟的大胆开放,积极向外贸易扩展,呈威海外的外向政策开始发生变局,政治首脑由大胆外向转为胆小内向,正统皇帝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之言,效法曾祖永乐皇帝,率领浩浩荡荡的50万大军,当然不是“北伐”而是显示国威“引兵旅游”,竟然被蒙古瓦刺部冲击得七零八落,皇帝成了俘虏。

这个呈威惨败事件让境内外看到,立国近百年的大明帝国的战争机器,在蒙古人为数不多骑兵的突袭之下,竟然发现是只庞大的“泥塑神话”。与此同时,这件事也给了普通受苦民众一些启示,皇帝一旦离开了紫禁城,或许真就是“纸糊的老虎——人不怕。”如同中国象棋中的“将”和“帅”,是不能离开“九宫格”的,不能脱离“士”“相”的保护。或者正是由于这个启示,被蒙古人俘虏的正统皇帝的儿子成化皇帝,干脆就不出紫禁城。而受苦挨饿的民众则知道皇帝并不神秘,还能被番奴抓住,此后的皇帝都变成不出紫禁城,甚至连大臣们也不愿接见的隐身者。大国政治开始进入无头政府时代,奇葩怪异的断头政治开始隐蛇般地践行。

“土木堡之变”的另一个后果是:从此皇室家务事缠身,欲摆不成,缠绕其中。这位年号为“成化”、庙号为“宪宗”的皇帝名叫朱见深,是英宗正统皇帝的长子。他接近两岁时 候,父亲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俘虏,叔叔朱祁钰做了皇帝,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景泰帝”。景泰皇帝朱祁钰遥尊被蒙古人俘虏的哥哥正统皇帝朱祁镇为“太上皇”,又在皇太后的干预下,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兄传弟,弟传侄子的归位法则,结果两代人的故事,弄出了三代人纠结的名号。

虽然是因为皇太后没有文化,而又顾着自己的嫡亲孙子所致,但包括大学士陈循、兵部尚书于谦在内的大臣们也没有着急修正,可见当时形势的紧急。在顶住了蒙古人对北京的冲击,完成北京保卫战后,景泰皇帝的帝位看似稳定与巩固,大动私心,于是把侄子朱见深又从太子的位置上拿了下来,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被立为太子的儿子竟然不明不白就病死了,唯一的儿子病死要紧之际,景泰帝自己也一病不起。不知道是不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难中夺权,心胸可见。

这样一来,被俘虏的皇帝,无人问津,无有了价值,被蒙古人放回来,回到京城就被弟弟景泰皇帝幽禁在南海一宫房内,暗无天日的哥哥正统皇帝,在一帮铁杆旧部的帮助下,恢复了帝位,这就是“南宫复辟”。朱祁镇重吃尽俘虏苦头后新做了皇帝,儿子朱见深也重新被立为太子,八年后继承皇位,就是成化皇帝。这个成化皇帝朱见深,可能在政权血腥折腾里变成病态,他在位23年,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是两件事:宠载万贵妃和上朝不议政。

这两个举动让所有大臣大吃一惊,而究其原因,竟然是皇后借故惩罚了皇帝心爱的一位女子。这位女子就是万贵妃,万贵妃比皇帝大18岁,是皇帝的奶娘发展成恋人。皇帝置宫中三千佳丽为无物,心里装着的只有这位大龄万贵妃,这不但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也被当代的人们视为婚恋畸形和性病态,而这种病态婚恋,又促使皇帝久居深宫、不露真面缩头政治的形成与加剧。

偏偏这样的皇帝还执政寿命很长,经历23年。人比人气死人,皇帝比皇帝,一比就生气,历史上伟大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也是23年。他忙于政务,做了多少推进大唐兴旺的事情,明宪宗朱见深却最多在刚继位当初一两年里,公开出席一些程式化活动,然后就进入久居深宫的半休眠状态。遇上军国大事,大臣们怎么和皇帝沟通?就由司礼监太监、文书房太监上传下达。这种断头政治状况,让文官们十分难堪,尤其是作为文官之首的内阁大学士们,更是幽暗不清,难以行政,还有一届首辅未见皇帝一面的情况。

死后继位的明朝的万历皇帝,更是发挥幽居深宫不露面的宝贵遗风,也在用这种方式和意见不一的大臣“赌气”,也和母亲“赌气”,长久地和外廷文官“赌气”。他特别喜欢一位郑姓女子,并且封这位女子为贵妃,贵妃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也是活泼可爱,取名叫“常洵”。也就是后来被李自成在洛阳俘虏煮熟吃掉的福王。万历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却没有办法立郑贵妃为皇后,也没有办法立郑贵妃的这个儿子为太子,因为母亲不同意,言官们也不同意。赌着这口气,万历皇帝沉醉于酒色中,题内损失题外补,皇帝开始一心一意给郑贵妃和心爱的儿子常洵聚财、寻金、挖矿,大量招录宦官,无所不用其极,一旦不遂意,便大发雷霆,当时敢骂皇帝的大臣都说皇帝犯“酒、色、财、气”四种病。事实上,到了万历时期,在皇帝带头怠政、寻矿、挖金、娱乐的带动下,全国上下官商士人已经普遍被“酒、色、财、气”四种传染病所感染,自此明朝社会开始进入了《金瓶梅》时代。

仅仅娱乐至死也好吧,反正慢性病死得慢,也有个同化异族的过程,偏偏而外部世界在大踏步前进,从海上而来的信息,从北方而来的压力,内忧外患的形势使得明朝士大夫从来不乏“有识之士”,他们心中装着家国情怀,有舍身求死的献身精神,对于这个得病的国家上上下下的“酒色财气”病,他们痛心疾首,希望能够有所改变,乱世之下有所作为。于是,一股正人君子,以道德标榜的政治力量迅速崛起。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政治改革,希望使明朝得到振兴,对天下的事情进行重新规划,提振精神,纠正航向。

这股政治力量,被政敌取了一个十分响亮的称号—“东林党”。东林党人的出现,在野符合民愿,能搅动舆情影响,在朝有人支持践行,外呼内应,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以李三才事件为标志,进而促使意识形态的分裂和促进朋党政治的形成与激化。

自万历朝开始,出现了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东林党等“六党”,五党在朝,东林在野,大臣及地方官员,选择站队,排列组合,遥相呼应,到天启朝还出现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朝臣结党,“党祸”不断:“所爱者虽不肖必留,所憎者虽贤必去。”酒色财气时代的来临,当时京城兴盛私人会所,达三百多所,豪华奢侈,享受齐全,朋党聚会,传递秘信,泄露朝廷秘密,这种会所奢侈场景,在明清小说里大量记叙。党同伐异,直接导致皇帝赌气、群龙无首,臣子营私,吏治失效。

清初史官,在亲眼目睹官逼民反和异族入侵的明朝败亡,对晚明的党争之祸,见解颇深,追问更深,明史感叹当时“所号君子者,其始类能廉洁劲直,崭崭然取大名于天下,言人所不敢言、为人所不敢为。及其名日盛而权日归,则异已者去之唯恐不亟。欲去异己,必先植同己。门生故吏,荐引称誉之方不遗余力,使布列于朝廷。于是同己者众,而其去异己也愈力矣。从吾党者虽其人有可斥、可杀之罪,则必率众而援之,曰是正类也,其罪可原也。不从吾党者,其人虽有可用之才、可赏之功,则必排抑之,曰是邪类也,不可令其得志。”细细体味,这段生动形象文字,境况耀然纸上。满清皇帝对于这一点,体会更深刻,借鉴防范更严密,打击朋党更严酷。

中晚明朝却让维护官场秩序的言官当道,他们的话语诱导舆情,绑架皇帝,他们以党派利益为己任,放弃朝廷大局意识形态,派别互相攻击,诬告盛行。党同伐异的结果,使得正、邪的标准混淆,黑、白的界限模糊,势必导致朝廷在危难时刻“无人可信”、“无人可用”。从宫廷到州县大量干部空缺,到了选不出干部的状态,东林党的介入,这股自以为坚守道德标准的清流,并没有阻止酒色财气传染病的盛行,带动起清澈明朝的万里江山,反而形成朋党争锋,政治更加昏暗,把明朝推进不可救药的万丈深渊。

(待续《行行出状元 人人会当官·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在水一方文学
在茫茫人海中,在匆匆人生旅途中,双手献出自己和朋友的原创作品,能与各位朋友《在水一方》相见,这是一种缘份,握住充满真诚的双手,系好友情的纽带,珍惜缘分和交流的安慰。
36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