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怎样才能学会读书?
发布于 2021-09-05 10:50
《读书》 宋代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九渊和王阳明都是宋代“心学”泰斗人物,合称“陆王”。
他的哲学观和宋代“理学”大咖朱熹完满对抗,俗称“朱陆之争”。
哲学家们的论辩总是难分对错,
因为那是哲学,
哲学本就是高高在上让人无法反驳的一门学科。
我们不敢研究哲学,研究的是文学。
(好像随便一个人读点哲学书就能称之为“研究”一样,你也得能研究出来点东西啊。)
关于读书方法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理学家朱熹的
《观书有感二首》其中的几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我敢打赌这个“渠”字,八成人都会理解成“水渠”,并且还能完美自圆其说。我就不好为人师了,留个悬念。)
这首诗中陆九渊提出的读书方法很大胆。
第一句从反面提醒:读书要戒除慌忙。
第二句正面强调:涵泳才能品出书的韵味。
什么是“涵泳”呢?
就是“涵咏”。
指读书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
也就是说读书需要长久思考反复揣摩,
也就是需要——时间。
朱熹也说“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能知道读书的兴味。
郑板桥也批评只图快的读书,过目成诵最不济事。
后两句补充了两点∶
其一,读书读不明白的地方,暂且先放过,也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
当然这不是得过且过,糊弄自己,
而是积累等待,最终找到理解转化的时机。
其二,书中和切身情况相符的地方,一定要认真思量。
读书是读别人的人生,是读世界的延伸。
书中世界和自己现实紧密联系,才是真正灵活的读书。
这样读书的方法,和当今的“中国速度”简直背道而驰。
和时下的“双减政策”倒是目标一致。
只是,哪一个才能主宰当今的教育节奏呢?
时代是时代,政策是政策。
没了培训机构,学校教育就能给孩子们思考揣摩的时间了吗?
吃惯了快餐文化的你,短期内文化水平就上来了吗?
是靠网络上五分钟读完一本书,还是靠你慌张忙碌的生活节奏?
海量信息垃圾信息不对等信息,
还不如,没有信息!
空白不等于无。
可谁敢,谁愿,让自己“空白”?
没有思考时间,源于没有空闲时间,
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发呆是头脑的放假,是思想的润滑。
发呆成了被批判的,人能还有尊严吗?
没有涵咏时间,一定没有提升空间。
一切行业事务都是表象,
认知思维和思考能力才是本质。
好了,了解涵咏这个读书方法,
请你摒弃外界的兵荒马乱,
用你自己的节奏,静心潜心读书,
让书上那些文字在你嘴里打转几十遍,
让书上那些智慧在你脑子里进进出出无数遍。
尝到点甜头,你就学会读书了。
(点进来看到这儿的你,是关心成长的,孩子要读书,你也不想落下。那还不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