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 / 你真的愿意放弃吗?
发布于 2021-09-07 08:47
闭关
是修炼的捷径
为什么
但是,闭关不是一般的闭门谢客。
传统上,对闭关者是有诸多要求的。比如,对所修之法有深入的了解,熟读法本,了达法义,并有一定的实修基础,最好有上师的指导。
有的人走遍世界来修行
有的人独守一个洞窟来修行
不同的方法
所得到的修行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是初学者,在戒定功夫未达稳固之前,应该尽可能地远离愦闹,安安静静在闻思法理的基础上,踏踏实实修行,不可东游西荡,散乱度日,把时间白白浪费了。
沉静下来,耐住寂寞,这是修行人要过的第一关。
如此恳切用功,渐渐熏习,必能有所进益。尤其修法上初得些消息,刚有个入手之处,更须小心保护,莫忘莫失,最好能常在寂静处巩固增上。
等内证足够稳固,纵使人群之中热闹场里,也随时认得本性时,可以随顺因缘,或行脚天下,四处弘法,或寂寞山林,潜修密证,都是在相应不同的缘起利益众生。
回向时
都要把功德回向给众生
给谁一个苹果
我能看见苹果是怎样给到他,到他手中
那功德回向给众生是如何给到的
我看不见是不是真的给到他了
换句话说
功德是靠什么分享给他人的
回向对于我们的修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第一,它提醒我们放下对功德、福报的执著。不是说行善之后不回向,或者干脆忘掉这回事,就是不执著。
行善得福,这是自然感降,你忘不忘的,都会感应到你身上,所以你若不发心把这份福德善根回向给他人,或者回向给一切众生,这福善到头来也就你自己受用了;你若发心把它给出去,其他众生能不能得到另说,至少从你的角度来说,你是在做一个重要的修行,那就是随时准备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把自己的福、自己的幸运以及生活中所有的顺遂统统放弃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回向的时候真正地想到了这一点。
你真的愿意放弃吗?真的能够放弃吗?
虽然虔诚、精进地修行,但是你面对的可能永远是挫折、责难、甚至苦难;别人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你却要吃尽苦头才能做到;你总是最不幸运的那一个,尽管你善良并且努力……
这样的人生,你能甘愿领受而不辍修行吗?
可是这份放弃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是何等重要啊,因为除了彻底放弃对自我的执著外,没有别的解脱。
如前面所说,行善得福是自然感降,你放不放弃,都会感应到你身上,只是你有放下的心,是在成全你自己的修行。

其次,在舍弃对自我福利的执著的基础上,大乘修行者更进一步发愿把这福德利益贡献给一切众生。
佛经上说,把善根回向给众生,犹如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不枯竭,这滴水就不会穷尽。
如理如法的回向使我们微弱的福报善根得以保存、放大,融入佛菩萨无尽的功德之海,因此回向是分享,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自心与诸佛圣众无二的本性。
譬如一室中有千盏灯,每盏灯的光明都遍满全室,灯与灯之间光明互入,光明所及,不分此灯之光还是彼灯之光。圣者证得的心佛众生也是这样。
虽然凡夫无法直接见到这种互即互入,但我们时时回向众生就是在一次次帮助自己趋近实相。
供养如何能有积累资粮的作用
实物供养和意幻供养哪一个更殊胜
如果做水供、花供、食物供等时
没用正确方式供养 是否会有不好的结果
只做意幻供养是不是更好
佛教所说的“积累”,比如积累资粮、积累功德,落实到修行中,实际做的是放弃。
修行者通过六度万行,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细看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哪一个不是在教你放弃?
布施,让我们学习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习惯。忍辱,放弃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惰性。禅定,放弃散乱、攀缘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实有的粗大、细微的各种执著。
佛法中有时讲放下,有时讲积累,实际是一个意思。

回到问题:为什么供养有积累资粮的作用?
首先,供养能帮助我们对治贪吝的习气。贪为五毒之首,根深蒂固。杀盗淫妄等恶业,往往由贪而起。放得下一念贪心,烦恼就会大大减少。烦恼少一分,福慧增一分。对初学者来说,积累资粮最主要就是对治烦恼。
其次,供养佛法僧三宝,既是供养住持三宝,也是供养自性三宝。
诸佛菩萨都曾发下护持修行者的大愿。凡结缘者,莫不得加被,何况虔诚供养。
我们借助佛菩萨的愿力、威德力、谛实语之力,在向圆满自性、向回归自性之道以及道的护持者、践行者们致敬的同时,善巧而有力地对治内心的邪见、傲慢、嗔恼与无明。
供养时发心清净最为关键。无论是实物供养还是意幻供养,发心愈清净愈殊胜。
什么是清净?就是内心远离偏颇、极端的想法。佛教所指的“偏颇、极端”范围很广,从粗大的烦恼到细微的执著都算。初学者能做到远离五毒烦恼,就算是清净了。

如果供水、供灯等没有按照要求如理如法供养,会有不好的结果吗?
这还得看发心。如果是成心敷衍、不敬,明知不对也懒得改正,那当然有过失。
前面的问答里我们提到《普贤上师言教》中“一尊擦擦像,三人得解脱”的故事:
有人在雨天赶路,看见一尊擦擦佛像被弃在露天,为了不让佛像遭雨淋,他随手捡起路边的一只旧鞋遮在佛像上,然后继续赶路。后来另一个人经过,看见佛像上盖着一只鞋,觉得很不恭敬,于是走过去把鞋拿开,再接着赶他的路。这两个人和最初做擦擦像的人,都因对佛生起恭敬心,而积累下福德善根。
所以结果如何,很难绝对地仅从行为上去判断,要看发心。
如果有实物供养的条件,而因为嫌麻烦、怕出错,选择以意幻供养代之,这样的发心显然是有问题的,结果会不会更好,你自己应该能判断。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