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
我高中毕业,走入大学
2019年
我为把自己的未来看得更清楚一些
做了许多想做而未曾做过的事情
2020年
随着新冠病毒的来到
“留学”于我
从一个想法,成为坚决的选择
2021年
在大学的尾声
我回顾过去三年的学习、实践
再一次思考
“我到底要不要出国留学”
·
新冠疫情没有如我们所愿的那样离开,甚至带来新一波的冲击,还要不要继续坚持“留学”的决定呢?我犹豫过,也在签完留学中介之后停滞过。
和老师、和同辈的学生、和父母、和在行业工作里工作的前辈、和正在留学的学生...聊留学、国内考研、考公、考教资、直接就业...后文我将结合我过去三年的经历,分享自己关于“留学”以及未来的思考与总结。
最开始,我非常希望能够出国看世界,游历屏幕那端的异国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和生活。出于一些原因,一直没能在新冠袭来以前实现。久而久之,它从一个小小的“渴望”变成了我想尽全力完成的“目标”,不管是旅游也好、求学也好、出差也好。因为高考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当时的我认为不擅长学习理论的自己应该选择一个有更多实践机会、就业前景广、发展空间大的专业,也正如我所设想的那样,广告学专业对我来说是个很棒的决定。
为了能够有丰富的简历进入大厂工作,并找到广告行业中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注:广告行业涉及活动策划、设计、摄影摄像、美术、媒体媒介、文案等等),我从大一开始便不断尝试各种比赛,尽可能多的参与不同行业相关岗位的实习和志愿者实践活动。
而当最初“我要争取在大四找到意向的公司和岗位,做到在校实习、毕业入职”的那个“未来”就在脚下的时候,我觉得我好像还没有准备好告别学生身份,也并没有很确定:自己的未来究竟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做怎样的工作。
“想出国”+“没准备好马上就业”
很自然的,我对毕业后的计划里多了一个“留学”的选择。
·
- 03 -
理性推动感性:
人才需求市场的期待
以及自我期待&自我定价
我是一个很需要外界客观反馈来帮助我肯定自己的人,关于我的未来生活与工作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我充实而忙碌的三年倒并不是单单为了一纸简历,更多的是为自己求证:求证自己是否真的能行,求证自己是否真的热爱,求证自己对市场来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形商品”...尽管我知道即使真的就业了,这些自我求证也会一直进行下去。在10+个、多达20余次的学科竞赛中,求证自己对不同行业的喜好和自己专业技能的水平;在3次实地实习中,体验来自3个不同行业(餐饮、新闻媒体、创业创新)、3种不同发展状况的公司(业务成熟的自营服务型公司、发展历史悠久并已进行一次成功转型的地方新闻媒体经营公司、新建的正在快速发展的)的3类不同岗位(设计/策划、采编、运营管理);在参加大厂公开主题大会、集训营以及各平台志愿者等活动中,见识不同行业更高更广更未知的舞台,以确定自己的处境和期望的处境;在负责学生就业信息整理、宣发工作中,对就业的供需双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并进一步更精确、明细的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主观认识客观环境和通过与客观环境互动获得求证、反馈的过程中,关于自我未来规划的可行性报告正在一点点成型。前面三点是基于我主观层面的一些思考,包含但不仅仅是这三点,至于环境、时机、家庭等等因素汇集而形成的客观环境是千人千面,对于这些不可控也难以改变的,我便不再逐一赘述。人生就是一次创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需要用一生去成就的产品,这个产品需要经历非常多次的买卖,升学、求职、恋爱、婚姻...但始终只有自己是那个最直接、最关键也是最终的买家。在每一个需要做出选择的节点,任何因素都会影响选择,也都有可能决定选择。适合自己、自己主动选择的路总是最好的。没有人能代替你来定义属于你自己的对与错、成功与失败。所以,如果还不确定自己的选择,那就多试试目前切实可行的、自己愿意尝试的选择项吧!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