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全国前十!南京动员力拼四个月、夺取全年红
发布于 2021-09-07 14:20
9月6日,南京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对于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在讲话中指出——
这是一次转承启合的会议,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奋力走好现代化建设新的赶考之路;
这是一次知重奋进的会议,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深刻检视和反思疫情防控暴露的问题,知不足而勇为,明目标而力行;
这是一次誓师攻坚的会议,目的是动员全市上下“快”字当头、“抢”字为先,事不过夜、争分夺秒, 力拼后半程、誓夺全年红。
“瞭望君”注意到,这次全会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直接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南京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禄口机场疫情防控已取得决定性成果。
疫情是一声棒喝,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疫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短板不足也指明努力方向;疫情是一次淬火,带来了能力作风的全方位锤炼;疫情是一场大考,凝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全市上下要以此次战疫为契机,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始终把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快健全平急转换的指挥体系,加快完善常态化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基础短板,加快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筑牢干部思想防线、城市安全防线。
会议发布南京经济发展的“年中报”。今年上半年,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7.3%。1-7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7%,投资、社零、出口等主要指标两年平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新登记市场主体17.7万家、增长43.6%。
面对这份成绩单,南京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加大经济稳健运行难度。会议要求,全市上下必须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力拼四个月、夺取全年红,奋力实现“两保一争”:确保在全省高质量考核中保持第一等次、确保经济总量保持全国前十位次,争取重点领域工作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部署接下来4个月的工作,南京市委全会提出,要着力打好“七场攻坚战”。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54077.png)
1.经济运行稳中提质攻坚战
就业要稳得住。制定实施阶段性援企稳岗措施,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住房租赁补贴、面试补贴等优惠政策,启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项帮扶行动,继续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0万人。
企业要精准扶。兑现好“免减补缓”十项惠企措施,组建重点行业稳产增产工作专班,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订单、运输、防疫等具体问题,加大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
消费要强刺激。全面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抓住中秋、国庆等消费节点,举办2021南京国际消费节,政企联动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快速回升;积极培育新型消费,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确保全年社零总额增长8%。
项目要快投入。做好在建项目要素保障和跟踪服务,力争9月底省市重大项目100%开工。招商引资要扩大声势,精心策划一大批招商推介活动和集中签约仪式。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54077.png)
2.创新主体增量培育攻坚战
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抓好行动方案68项重点任务落实,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增强创新策源力。深化紫金山实验室体制改革,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推进综合交通、水生态安全与健康等重大科技平台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规划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加快紫东科创大走廊重点项目建设;以麒麟科技城、国科大南京学院为重点,深化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增强企业孵化力。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标准和市区两级管理机制,促进新研机构提质增效,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跃升工程,抓牢科技企业培育,净增高3000家以上。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54077.png)
3.产业链强链补链攻坚战
推动重点产业链强筋壮骨。抓紧完成产业链“五图” “六清单”,重点培育240家龙头企业,推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落实好200个疫情防控专项应用场景发布工作,八大产业链营收增长20%,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 500家。以产业链为纽带,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积极布局类脑智能、基因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
推动服务业融合集聚。制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推进实施软件名城提档升级方案,积极创建省级信创先导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力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7200亿元。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54077.png)
4.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攻坚战
重大战略要加力推进。重点抓好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尽快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显示度高的务实成果。制定实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跨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动G312产业创新走廊、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毗邻地区一体化等建设取得实效。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提升主导产业能级,确保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0个,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分别突破800亿、1500亿元。 加快光电技术、基因与细胞实验室等高端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剑桥大学科创中心等载体尽快投用,持续释放研创经济质效,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00家。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54077.png)
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攻坚战
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不折不扣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确保10月底前全部整改销号。持续巩固污染治理成效。针对空气质量排名后移问题,加快推进重点减排项目,确保PM2.5年均浓度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标。持续抓好化工园区“恶臭”问题治理,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偷排行为。
针对部分断面水质波动问题,抓好排污口分类治理和暗涵整治,深入开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专项整治,实现全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100%、入江支流水质全面达标,打造一批幸福河湖示范样板。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54077.png)
6.民生保障品质提升攻坚战
要帮助群众克服疫情的负面影响。抓紧实施“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聚民意”十项措施,做好保供稳价、无忧出行、便捷就医等工作,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推进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切实减轻学校内外课业负担。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年增加学位2.8万个。
要持续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加大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保障力度,确保全年建成保障房260万平方米,筹集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4万套。
要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切实抓好城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地铁11号线、宁芜铁路外绕工程以及宁马、宁扬、宁滁城际轨道工程。完成108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47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创成1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54077.png)
7.城市安全韧性发展攻坚战
扎实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有效应对风险隐患,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深入检视在这次疫情中暴露的不足,推动大排查大整治与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度融合,提高风险预判、预警、预防能力。
要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施好 “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突出抓好隧道、地铁、过江通道等重点部位防洪排涝工作。争创全省首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经此一“疫”,把经验教训总结好、把能力素质提上去、把精神力量聚起来,实现化危为机和工作水平整体提升,才是对所有付出的负责、对未来发展的负责。相信南京一定能够扛起担当,在统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延伸阅读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仇惠栋
图片 南京发布
编辑 谷雨
校对 倪方方
值班主编 孙巡
版 权 说 明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7/4_1631004349449.png)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