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云南虫谷看什么?(一)

发布于 2021-09-07 20:14

鉴于对导演费振翔的期待,我特意在上周末风和日丽的下午,一口气看完了六集。剧怎么样我就不评价了,毕竟人到中年保平安,少说一句是一句。但剧中有些看得懂和看不懂的梗,以及剧组在细节方面的小心机,还是想和大家聊聊。

在上一季《龙岭迷窟》大结局时,胡八一等人通过龙骨天书知晓了雮尘珠的下落,原来在殷商时期,雮尘珠流落到了古滇国献王的手中,而献王死后,雮尘珠就伴随着他一起进了墓穴。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武帝赐滇王玉印”

古滇国起源于青海的古羌后裔——大真部族,后南迁到云南的滇池附近建立了滇国。这个古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于东汉初年随着汉朝郡县制的推广以及大量汉族的迁入 ,而销声匿迹, 自此行无踪迹,史无记载。

神秘的古滇国别与中原文化,有自成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大概也是天下霸唱选材于此的原因,这个带着烟瘴、巫盅、荒蛮、残暴等一系列标签的国度,像一个亘古的谜等待着现代人不断去发现。

西汉古滇国/吊人铜矛/国家博物馆藏

剧中胡八一一行坐着大巴来到云南深山中的原始部族,剧中称为“巫族”。这不是作者随口瞎编的,前面说了滇国的祖先是羌族后裔,为黄帝之师,是黄帝的史官。史官分为左史官和右史官,左史官负责农事、民众、天象等的记录 ,其代表队出了位超级巨星——仓颉 ;右史官则是掌管祭祀,皇室成员的生死、国家大事等的记载,说白了就是大巫师,与天神沟通的使者,老牛皮了。


剧中原始寨子的取景地是云南临沧的翁丁佤寨,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 。
角色不是晒黑的,是真的黑

佤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少数族。因为久居深山老林,很少与外族通婚,因此在体貌上很大程度地保持了西南亚一带棕色人种的特征 。
佤族的几大特点,在剧中也都得以体现,剧组也是十分用心了 。

草木房

佤族人手一根的大烟袋锅
以牛为崇拜图腾的特征

巨化的跳舞草
随着剧情的深入,胡八一他们穿过溶洞,进入了古木参天、藤蔓萌动的热带雨林。第六集中的跳舞草,我刚巧今年初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看到过原型,长得类似含羞草,受声波刺激时会随之连续不断地上下摆动,犹如飞行中轻舞双翅的蝴蝶, 特别受旅行团欢迎。
终于在第五集切入正题了。棺中的大祭司面覆黄金面具。很多古墓小说都会写到面具,其实戴面具不是中原的文化,确切的说不属于黄河流域文明。

我国的面具缘起于原始社会的巫师祭典,在历史演变中与原始乐舞、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不断相互渗透,例如藏教分衍出的藏戏,萨满教演变的傩戏。至于黄金面具,在国内目前只有同样神秘的三星堆文化中出土过。


开棺戏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压不住的棺材盖反面刻着的浮雕,神还原了古滇国特有的的建筑风格。

古滇国青铜贮贝器局部

古滇国上大下小“水牛角”式独有的房屋形式,在中国是非常奇特的建筑造型,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和古滇国的屋顶造型是一致的。那么这种建筑风格随着古滇国一起消失了吗?


有趣的地方就在这,经西双版纳至澜沧江,延江南下经湄公河,西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上有很多这些两头翘起,形似牛角的房屋。

历史学家推测,如今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族人就是东汉时期南迁的古滇国后裔,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水牛崇拜、铜鼓舞、伞舞等滇国民俗。要不说怎么说要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 天下一家亲。
终于看到第六集了,眼看就要进墓了,但这个山神像蓦然地让我出了戏,这螺纹发髻,衣服褶皱质实流畅的 ,自然下垂的修长手指。。。太精美了,这技术得是从古犍陀罗学来的。古滇国的山神长什么样,我不知道,但他的塑像应该是站着的,魏晋以前全中国的神仙大多都站着,凭什么他能坐下歇着。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