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不打不骂不妥协,你需要做的是这个!
发布于 2021-09-07 21:40
清弦朗读吧!
清弦朗读
你的气质里,蕴藏着你读过的书,清弦朗读,陪你读书伴你成长!
清弦朗读
你的气质里,蕴藏着你读过的书,清弦朗读,陪你读书伴你成长!
如果你问我,当妈以后最头痛的事情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你:是娃在公共场合哭闹。
能有什么比一个在公共场合暴走的娃更令人无所适从的呢?
前几天我去逛超市,在玩具区就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看起来比DD稍大一些的男孩儿正坐在地上,指着货架上的某个玩具嚎啕大哭,说啥也不肯走,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妈妈看已经吸引了这么多的目光,干脆说,“行了行了,买了行吧,别哭了!”
一副但求这个小祖宗赶紧停下,别丢人了的神情。说完,领着孩子拿着玩具走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看到,心里一直庆幸,好在没把DD带出来,不然啊,这小家伙没准儿也得给我上演一遍一样的情景。
这样的事情,大家应该没少见吧,或者也都亲身经历过。
它之所以在“妈妈们最头痛的事情”中榜上有名,在我看来,是因为处理方式上的难。
硬碰硬?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甚至是陌生人的面,批评、指责,孩子会不会哭的更厉害; “好言相劝”?再怎么哄,处在情绪爆发顶点的小娃们能听进去算我输; 那干脆妥协?一哭闹甭管要求合不合理先满足再说。得,辛辛苦苦在家立起来的规矩,外出一次,一切回到解放前。
总之,遇上娃在公共场合哭闹,好像就没有一种是最适合的办法,能不头痛吗?
其实啊,孩子哭闹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只是因为发生在公共场合,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往往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进行管教。但并不是无计可施哦。
读懂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白孩子为什么哭。不问缘由地一味制止,反而有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我们曾经多次提到过,孩子哭闹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公共场合其实也不例外。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因。就比如开篇提到的,超市里,非要买玩具,不买就坐在地上哭。
相似的场景还有:
游乐场里,说好了玩完某个项目就回家,最后却说话不算话,坐人门口打滚;
餐厅里,因为非要喝饮料被拒绝,然后大吵大闹等。
语言表达能力还很薄弱的他们,没办法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需求,只好用哭、闹来表示抗议。
如果此前发生这种情况时,你曾妥协来满足他,那就更有可能加剧他们的这种行为。
2、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容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宝宝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舒适。
比如饿了、困了、尿不湿该换了等生理需求;
又或者是到了比较嘈杂、拥挤、陌生的环境,让他产生了紧张、焦虑、不安的感受。
比如,乘坐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时,宝宝就很有可能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所以,想要宝宝停止哭闹,读懂宝宝为什么哭是第一步。
否则,人家明明是因为感到不安才哭,你却还一直指责,岂不是“雪上加霜”了。
在这之后,就是我们需要采取的行动了。大家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进行尝试:
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开始哭闹,可以这样做:
1、抱离现场
如果孩子是在餐厅、影院、超市等公共场合哭闹,最好的方式就是抱离现场。
抱离现场,能够不影响他人。
同时,我们也不会受他人影响:孩子不会因为你的教育而感到尴尬、没面子,我们也不会迫于周围人的眼光而向他妥协或者过分指责。
2、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即便抱离了现场,孩子多半还是会继续哭闹。
哭就哭,我们要允许孩子宣泄情绪。
但不需要过度的安抚,立马满足要求、提出物质补偿等,这会让他养成用哭来“要挟”父母的毛病。
更不要严厉地斥责,因为这相当于切断与他的情感联结,让他更加的不安,哭得更加崩溃。
我们只需要默默的陪伴在他身边,让他知道,妈妈并没有因为他发脾气而不理他,而是始终在陪伴他,也很爱他,但哭闹终究是没有用的。
3、释放完情绪后,也要“讲理”
等孩子情绪逐渐平复之后,我们就可以借机开始我们的“教育”了。
其实,就是要告诉他,为什么不允许这么做,并提出正确的方式
比如:
我知道这个玩具你很喜欢,但是家里有个一模一样的啊,如果那个玩具坏了,我们再买新的好不好?
4、转移注意力
孩子毕竟还小,很多时候他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执着程度并没有那么深。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其他的玩具也好,游戏也好转移一下当前的注意力。
完成这几步之后,孩子基本就会从情绪的“牢笼”中走出来了。
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也可以通过我对以上几步的运用,来摸索出自己的方法。
有一次带DD到楼下小花园玩,跟小伙伴一起玩时,他动手抢了别人的玩具,争抢之间俩娃嚎啕大哭。
周围不少人都已经看过来了,我先替DD道了歉,“DD不该抢你的玩具,真的抱歉惹你哭了,现在阿姨帮你拿回来了。”
尽管对方家长一直说着没事没事小孩子难免,我还是先把正哭得歇斯底里的DD抱走了。(抱离现场)
我让他坐在长椅上,一手牵着他的手,一手摩挲着他的后背。跟他说,“难过就哭一会儿哦,妈妈在这陪着你”,然后静静的陪着他。(允许发泄情绪)
等情绪平复了之后,我跟他说:“妈妈知道你很想玩哥哥的玩具,可是这个玩具是哥哥的,哥哥不同意,你抢人家的就不对哦,你可以跟哥哥说,‘DD玩~’,如果哥哥同意的话,你才可以拿哦。”(“讲理”)
当然,有时候孩子听到你说,反而哭得更厉害,不用急,回到上一步静静陪着就好,等情绪平稳后可以再简单重复下理由。
看他没有什么抵触情绪之后,跟他说,“现在我们再去试试跟哥哥好好说一次吧?”(尝试正确方式)
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我们去小广场看看其他好玩的好不好?你看这个小汽车是不是很棒?”(转移注意力)
如果是因为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而哭闹,可以这样做:
如果是身体上的不适,需要随时查看孩子的状态,判断宝宝是困了还是饿了,并及时满足需求。
如果是因为环境陌生,人员嘈杂、拥挤等产生的不安,比如在火车、飞机上哭闹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抱抱孩子,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抵触拥抱或者依然哭闹,也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准备些水果、零食、绘本、玩具等等。
别小看“转移注意力”。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就通过实验得出,转移注意力是让发脾气的幼儿平静下来的最有效策略。甚至超过拥抱这种安抚的作用。
其实对于小龄宝宝来说,乘坐公共交通时的哭闹是可预见的,我们可以在此之前就做好一些“预防措施”。
前段时间带DD去上海参展的时候,路上怕DD哭闹,也是准备了不少东西。比如他喜欢的玩偶,玩具、绘本,以及零食,甚至糖。
带孩子出门这件事,其实是很多父母的一块心病。
常常听到有人说,带孩子出门,就怕他哭闹,一哭一闹,看着周围人的目光、指指点点,感觉脸都丢光了。
我们真的不必如此,这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正是在自身和外界不断的磨合中,他们才能学会:不随便抢别人的玩具,不见到什么要什么,不以撒泼耍赖为要挟要某样东西。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什么是比哭闹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清欢:如果因为丢脸就“管教孩子给别人看”,那才是真的害了孩子。
- 作者简介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