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读书却又记不住,对自身成长有帮助吗?
发布于 2021-09-08 06:19
一、什么是【无效阅读】?
先给你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前段时间知乎热榜上的一个问题:
“父母做了一辈子饭,为啥还是那么难吃?”
为啥?
因为父母每天只是在重复“做难吃的饭”的行为,并不是在‘练习做饭’。
今天做了难吃的西红柿炒鸡蛋,明天做了难吃的醋溜土豆丝。看似是不同的菜色,看似每天都在“努力做饭”,但是做了一辈子,还是和第一天一样难吃。
这就是“无效做饭”。
这就是“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的差别。
【有效行为】是有成长性的,有积累价值的,是每做一次都会为下一次提供反馈和优化机会的;
而【无效行为】,就是无效的。
你说得再好听也没用。重复一万次也没用,花再多时间也没用,最后还是只能原地踏步。
或许,它也可以带来微乎其微的增量。
但是注意我的形容词,微乎其微。
二、现在再说回来“看书”这件事。
看书,当然是好事。
我自己就很爱看书,从小就爱看。这也为我今天可以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打下了坚实基础,我感激这个习惯一辈子。
同样,我也鼓励我身边的朋友、我的读者多读书,送礼物都送书,希望可以借着人情让对方多少读一两本。
但是,通过看书得到“1分的好”,和得到“100分的好”,差别还是挺大的。
而事实上,大多数人的阅读,就是只能得到1分安慰分的【无效阅读】。
对,就是高赞说的那种“竹篮打水,最后虽然没打到水,但是洗干净了篮子”的自我安慰式阅读。
很抱歉,但是大多数人真的不会读书。
甚至,都不是在“读”书,只是在浏览,参观,打卡。
【无效阅读】是什么样的?
你问他爱不爱读书?
——他说,还行;
你问他读过ABC书么?
——他说,AB读过,C不记得了,好像读过吧;
你问他书里讲了什么?
——尴尬的笑容逐渐漫上脸庞。
他大多数记不得,只有一些段子和故事还可以说说。
你要是进一步问他,这本书好不好?为什么觉得好or不好?对你有什么启发?为什么读这本书?还有一本类似相关的书他有没有读过?
——完蛋。彻底完完蛋蛋。
没啥启发,说不出好坏,听说很好就读了,没看过啥相关的书,就觉得挺惨的/挺好的/挺玄乎的/挺废话的/挺……的。
看成长类书籍,行动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认知类书籍,思维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文学类书籍,谈吐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历史类书籍,观点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这样的阅读,读了一百本都未见得能有一点成长和实际的进步。
就像你打卡了全国的热门景点,看似走遍全国,但是回到生活中,也未见得就能成为一个博闻强识有趣有故事的人。
因为你只是经过,从未真正了解。
你会快速忘记,因为你从来没真正记得过。
对了,还有很多人喜欢在这个时候扯啥谈吐气质之类的。
说实话,很虚。
妄图通过大量无效阅读堆积出来“气质”,有这种简单头脑的人,大多数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气质”的真正来源。
我打车遇到过读经典名著比我还多的出租车司机,蓬头垢面车内有异味有烟灰,谈吐比一般的上海本地司机要差太多。
我也遇到过通读俄罗斯文学的民警,看书很多,但是看我的眼神依旧是猥琐下流的,言谈举止依旧是轻佻无理的。
一个人的“气质谈吐”不是源于阅读量,而是源于【有效阅读量】。
三、那么,真正对“成长”有帮助的【有效阅读】是什么样的?
一个最简单的标志是,是否有输出。
第一,每天要用“自己的话”把读到的内容复述一遍;
第二,必须写“带有自己思考的读书笔记”。哪怕只有两句话。
群是不收费的,就只是想鼓励大家多多输出。
因为有太多人从18岁之后就再也没动笔写过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连“复述”这个动作都很难完成。
而我自己是从这两个小小的动作中获益的,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两个小小的行为彻底扭转“自我安慰式读书”的思维模式。
为什么“输出”这么重要?
因为“输出”是大脑真正有所运转的最直接、简单、明确的标志。
如果你无法输出,那你就是没读。
接下来我将简单拆解一下这个逻辑。
首先你要明白,阅读并不是为了“读”本身,就像健身不是为了“动作”本身一样。
健身是为了增强肌肉的。
而阅读,是为了增强大脑。
请你一定要记得,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你的大脑。
不论是增强大脑的运转(通过阅读强逻辑的东西)、增强它的内存(通过记忆)、增强它的内在机制(通过学习科学)、增强它的敏感度(通过阅读文学),本质都是在增强大脑。
进而,通过增强大脑,调整你的底层逻辑和思维能力,从而影响你的行为和判断,从而改变你的生活。
这就是阅读的原理。
在这里可以顺便聊聊所谓的“气质谈吐的改善”,背后的逻辑链条其实也是如此:
你读过的很多书,从中内化得到了文雅的表达、慈悲温柔的同理心、对他人的关怀、谦让和从容的益处、美的真正含义和标准;而这些经过你思考、认可、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一部分的东西,让你在行为中变得文质彬彬,变得温柔善良,变得沉稳大方,变得美丽。
是你的思考和内化投射在行动中,改变了言谈举止。
而非读过的书本身。
回到我们刚才的拆解中。
首先,阅读是为了增强大脑,进而改变行为;
而其次,大脑得到增强的标志,就是它可以自行运转产出,得到属于“你的脑子”的东西。
请注意,大脑增强的标志并不是记忆,而是输出。
也就是说,你可以不记得,但是你不能什么都讲不出来。
你可以不记得作者的逻辑,但是你需要讲出来那个结论的合理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你可以不记得小说的故事脉络,但是你需要讲出来其中某个人物、某个细节对你的触动;
你可以不记得作者说了什么,但是你一定一定要说得出来自己对作者观点的思考和对话。
这才是阅读的意义。
不是记忆,而是输出。
四、然而,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输出能力。并且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没有。这其实是挺可怕的。
而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很多很多人,因为很多原因(不赘述了),已经在渐渐失去自己的输出能力了。
比如,你现在就可以当场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
我这篇回答到目前为止写了3500多字,目测写完应该在4000~5000字上下,里面的结构是我修改过一轮的,基本上比较清晰,逻辑上也并不复杂。
请你在阅读完毕后,用自己的话,清晰地输出一遍我这篇回答到底写了些什么。
你可以从头到尾再阅读一遍,也可以一遍看一遍做笔记。
但是最后,一定要用你自己的话解释清楚这篇文章的框架和逻辑。
如果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延伸思考,更好。
试试看,你能否在两分钟内完成这个工作,输出至少100字的内容。(因为我确信这篇内容想要说明白至少需要100字)
事实上,为了方便抓住你的注意力,方便你进行输出,我还刻意加上了大标题、斜体、重点词加粗等等排版技巧。如果是在一篇正经的论文、主流期刊杂志、书籍中,类似的“新媒体友好操作”其实是很少的。
那么有效阅读的门槛会进一步增加。
习惯性沉溺于量的积累,忽视真正的阅读效果,缺乏刻意的输出练习,以及纸质书相对较难的阅读门槛,这些综合在一起,就必然会导致有效阅读的稀缺。
和别人讲述、自己复述、写笔记感想、和人吵架,都行。
一切输入都必须以输出作为其存在过的证明。否则将毫无价值。
这才是阅读的重点!
读过就忘,很正常。
但是读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自己一点渣子都留不下,就不太正常了。
五、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前文其实已经大致说过了,这里再补充一些细节。
1、可以不会选书,但是读过的书一定要尽量进行的关联标签式整理
很多人觉得有效阅读其实是从有效选书开始。当然,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是如果回归现实你会发现,第一,我们已经有了大量成熟的、优秀的书单、榜单、单品书籍推荐。只要你明确自己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个泛泛的需求(经济类好书、推理小说好书、亲密关系好书),或者只是根据热门榜单去读,都能得到不少好书。
第二,对于基础较差、没有体系、时间充裕(不刷抖音+少打游戏就有很多时间了)的大多数人来说,好书的范围太大了,随便买两本其实都不错。
所以,你去读就好了。说难听点,还轮不到你来挑。
而大多数人纠结于挑书,本质上只是逃避读书这个苦差事罢了。你不要伪装。
而比起选书,更重要的是整理已经花时间读过的书。
认知类的一堆,推理小说一堆,生活散文一堆,职场秘籍一堆。
当你的知识点散落的时候,其实是不具备有效性的。而当你把他们七零八落的铺在一起之后,逐渐的他们自己就会互通有无了。
这很神奇,你必须试试。
2、你必须输出。今天晚上边看边在书上/手机上做笔记,明天早上或者闲暇时整理出来。
哪怕一句话也行,必须有。
3、你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做笔记。
摘抄是摘抄,摘抄不是输出。
自己的话,自己的脑子,这个才是输出。
4、你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问,要停下来思考对方是否正确,你是否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例子进行佐证,ta说的道理/逻辑在你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怎样利用。
5、你可以忘记自己读过什么书,但是你不能忘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把它们记下来,或者说出来。
六、最后,为什么鸡汤可以得到很多赞?
因为很多很多很多人,实际上的读书都是无效的。
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精力 ,信念在这件事上,他们投入的成本巨大。
但是无效读书又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增量。
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既无法为自己的“徒劳无功”找到一个解释(因为无效阅读实际上并不能促进思考和反馈),又无法掩盖这种显而易见的“看似读了很多书但是都没卵用”的恐慌和空虚感。
所以当鸡汤出现,用一个虽然无法证明存在和可信度、但是也无法证伪的结论给出了一个解释后,人们会迫不及待的去赞同。
因为人们太需要一个答案了。
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只要它看上去“不错”,那就立刻拿来用以自我安慰。
这段话或许会刺痛到你,但是如果你真的在意你自己的大脑和时间,就请暂时放下攻击和反驳的冲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
这其实就是“鸡汤学”的底层逻辑。
进一步的,我为什么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因为我曾经有效地阅读了《乌合之众》,以及许许多多我已经记不起名字的心理学著作,社会学著作。甚至只是优秀的小说。
我也记不得那些书的名字了,记不得里面的情节、知识、实验了。
但是吸收书本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认可后,进一步归纳输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沉淀”在我心里、脑子里、三观里的东西,才是读书真正可以给到我们的东西。
而非“你只要去读”(或者不妨说得再直白一点把,去“浏览”)很多书,就能得到成长。
【写在做最后,一点多余的碎碎念】
其实,读书也好,旅行也好。
学习,恋爱,做事,与君子交,与小人谈,等等等等。
世间万事,如果你只是浏览、观光、打卡,投入时间而非大脑上去,那么你都很难得到成长。
成长是个费力的事儿,是个厉害的事儿,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
随随便便的,只是活着。
你得用力,才能成长。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