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详解 第25讲 识和名重复吗

发布于 2021-09-08 07:39


你 中 有 我

第25讲 识和名重复吗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杂阿含经》第三卷59经。

0 0 5 9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

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世尊告诉各位比丘说:有五受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受阴。我们观这五个受阴都是生灭法,怎么样一个生灭呢?就是五受阴以及五受阴的集,还有五受阴的灭。什么是五受阴的集和五受阴的灭呢?

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爱喜是色法的原因和条件,爱喜灭就是色法的灭尽;触的集是受、想、行这三个受阴的集,触灭也是受、想、行这三个受阴的灭;名色的集起则是识的集起,名色的灭则是识的灭。

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后面这一段,世尊总结说:比丘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就是色法的集和色法的灭,还包括受、想、行、识的集以及受、想、行、识的灭。

 

这篇经文虽然很短,但是里面包含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刚开始,佛陀说爱喜是缘生色法的,但实际上爱喜不止是缘生色法,也能够缘生受、想、行、识,经里面只是拿色法举了个例子。

 

我们知道,六根接触六境就会产生六识,六根、六境、六识这三者相互接融就会产生触,触就会生起感受(也就是受),同时心中就会起想蕴,有了想蕴以后,我们就会有反应和造作,也就是行蕴,所以这个触集就是受、想、行集。另一方面,名色可以缘生识,识也同样可以缘生名色,识和名色是辗转相依的。

 

之前给大家说过名色是等同于五蕴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五蕴(色、受、想、行、识)是包含了识的,既然名色等同于五蕴,那这两个不就重复了吗?怎么名色还能缘生识?识还能缘生名色?

 

其实「十二因缘」这个概念,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说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的线性逻辑。十二因缘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五行,如果学过八字命理的同学就会比较清楚这些,好比你刚开始学八字的时候,你要背方位、五行的口诀,比如说「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背完这个以后,木、火、金、水都有了,土在哪里呢?他的口诀最后一句就是「戊己中央土」。

 

虽然口诀上写的是土在中央,但实际上去看地支的方位图,通过地支藏干的演化,就会发现土是遍于四方的。因为土是杂气,它的包容性是最广的,所以土在各个方位里面是作为一个五行的余气。就好比说你不能认为正午(就是地支里的午)它是属火的,正午时就是火最旺的时候,但是其他时间就没有太阳、没有火吗?肯定不是的。只不过正午时分(午时)这个火是比较极端、比较旺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初学者去学八字,如果没有哲学基础,纯粹去学口诀、学理论,技术是上不去的。

 

我们重新说十二因缘。首先从表象上看,这个名色不只是和识有着重复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它和行、以及受,也都是有重复的。另外,凡夫的十二因缘,其实每一个都是含有无明的。无明并不是作为一个开端,后面就完事了,我们的每一个因缘,不管是爱、取、六入,这些都是有无明存在的。那么爱、取、行、六入等,其实也是包含在名色之内。名色和识一直是属于刹那生灭的相生,所以在《杂阿含经》第335经里就说:「此阴灭已,异阴相续」。因为它说的是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识只是一个识知的过程,一定是和所识知的这个名色一起刹那不住的。所以说,虽然识和名色是辗转相依的,但实际上是共生灭的,因为没有一个只有识,而没有名色的这种所谓的中间状态。

 

就像咱们之前学过的39经里面说的:「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就好像说,镜子与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因为有镜子当中的影像,我们才知道镜子有照的功能,我们才会认为它是镜子。所以「能识」和「所识」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去掉任何一个都不能成立。所以识也是因缘法,不是我、也不是我所。

 

实际上,我们把十二因缘的识、名色、六入等等展开来分析的话,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所以很多人看了半天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去分析这么多,只需要知道十二因缘,就是有贪爱、有执着,所以才会有轮回,这就可以了。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从实修来讲也是够用的。《杂阿含经》到十二卷的时候,有一段会比较详细的去探讨十二因缘,即便它很复杂,但是咱们也得说。如果涉及到太烧脑的东西,我一定会简化成比较易懂的句子来说给大家听。

 

刚才提到的问题,是识和名色辗转相依,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去体验它,修行的时候如何去体验它、分析它,我们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这个身心(名色)通过运作、造作以后,强化了我们对于小说以及电视剧的喜爱和觉知(觉知就是识),所以我们就会去看更多的金庸的小说以及电视剧,从而就强化了对于小说和电视剧的喜爱和觉知,这样来回辗转相依,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还有包括条件反射,也是个例子。比如说你在喂狗的时候,你摇一下铃铛,每当摇铃铛的时候,狗就能吃到东西,久而久之,狗只要听到你摇铃,听到铃铛的声音,它就会流口水,因为它已经被这个条件所限制了、所制约了。但是最开始的时候,你摇铃这个铃铛响和狗之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狗也不会因为你摇铃铛而流口水,或者认为该吃东西了。

 

现在大家能够发现,为什么有的时候你接触很长时间佛教了,怎么还没有你接触之前的状态好呢?就是因为你的世界已经变成了「罪与罚」,比如你这样子就会烂舌头,那样子就会变猪,说僧过就下地狱,看僧戒就不如法……等等这些让你时刻处在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于是你就在这种种新的名色里面,不断被束缚、被打压,然后你为了投资未来世,对于未来五蕴的一个美好的憧憬,从而去做大量乱七八糟的功课,这个时候,只要一摇铃铛,你就流口水,那你说你上哪儿解脱去?学习以后受用,受用以后提升,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礼敬世尊!礼敬阿罗汉!礼敬无上正等正觉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