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孩子哭得稀里哗啦,到底什么是教育,它的目的又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9-08 13:11
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我们以为孩子们坐着听,老师在讲台上讲,那就是教育了。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不就是要他们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以后过好的生活吗?是,又不全是。
很欣赏有一所中学打出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提高孩子的生命质量!生命质量,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了,它不只是功利的好学校好工作,还更多包括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也不只是孩子们成年后的生命质量,而是贯穿整个生命历程的每一天。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生命质量这个目的,根据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其教学方法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很小的孩子们,他们对这个世界是感性的,好奇的,那就让他们在感性的世界里凭感觉地自由的成长;如果给他们确定的理性的教育,他们以为世界就是那样的了,就禁固了他们的小脑袋,再无首创精神可言。确定的理性的内容,比如确定的数学等等要在十多岁才能进行。
然而把教育放到社会这个大系统里来,它又成了各种力量角逐的场地,都想在孩子们的小脑袋里预装入带有不同色彩的理念,从而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其结果可能是整个国民素质处于低矮状态,历经数代人后,在世界各个民族的竞逐中,优势难显。在这个开放世界的民族生物链中,如果处于一种被动的低端层级中,那只是受剥削的奴役的对象。这种低端持续到一定时候,必定会反噬那些先前能影响孩子们教育的力量,甚至直接催毁,又进入下一个新的循环。
比如天真烂漫的孩子,就让他们在开心活泼的环境中成长就好,如果通过讲故事,让他们“感动”得哭得稀里哗啦,可以让他们对一些社会组织心生崇敬,但也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酷无情而充满仇恨,这是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之重,也让稍能思考的成年人们倍感残酷。
再说世界是复杂的,没有完美的组织,有些组织反而是需要民众监督着的,否则,它们就会偷食民众;而社会也不全是冷酷无情充满杀戮,也有美好的让人向往的存在。这些内容应该让孩子们长大一些再让他们慢慢明白才好,如果让原本还是孩子的人们,一夜之间成了一个“懂事”的小老头,整个精神世界也就定格在那里了,还谈何创新?还谈何精神的爆发力?还谈何成长的后劲?
教育的事情还是让它们回归教育本身,如果出于一个组织的私心涉足教育,那就没有“育”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