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资讯|“双减”政策落地“满月”,幼儿园也应该了解的新政解读

发布于 2021-09-08 15:07


7月24日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

“双减”意见指出:各地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很多家长持续蒙圈中:孩子成长怎么办?竞争怎么办?以后“鸡娃”只能拼爹拼妈了吗?

幼儿园又该如何引领家长正确解读“双减”政策背后带给家庭教育的新挑战呢?

“双减”意见的十大要点


 1  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2   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

 3  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4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

 5  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6  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培训时间。

 7  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8  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9  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

 10  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总结起来,“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这么两个:

 校内方面 ,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校外方面 ,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很多家长不禁发问,校外培训机构都关门了,我的孩子怎么提分,还怎么去竞争?

“鸡娃”的家长们头顶都悬着一把叫“分数”的利剑,信奉“分数决定论”。

习总书记曾经谈“唯分数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重视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这个不行。”

“双减”意见的前世今生


2012年,为遏制超前教育,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57号文件《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去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通知》,大江南北刮起了一阵“去小学化”风。

“去小学化”的治理任务包括: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那么,幼儿园到底学什么、怎么学?

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所以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
——教育部原部长 陈宝生

许多家长认为只有“集体上课”才是学习,只有学会了多少汉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背多少古诗词才是学习。

学习不等于学到知识的数量,学习的成果也不只有分数。事实上,幼儿园的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教育内容与要求是这样的: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

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阶段
孩子要学习的六种能力
幼儿园阶段,孩子最应该学习的是能终身受益的这6种能力:
01
会适应的能力


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在家庭中的生活体验是不同的。

刚刚走出家庭、步入幼儿园的孩子面对环境的变化会不知所措,幼儿园会通过孩子熟悉的游戏活动,使得孩子在游戏中可以做喜欢的事情、练习技能、学习交往、释放情感。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02
生活自理能力


学习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睡觉、自己整理床铺等生活技能。

别小看生活自理能力,它是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途径之一。

只有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孩子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力量,才会产生独立生活的信心,才会跨越“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阶段,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03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放到了命运的高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够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04
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与人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在合作、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识、友谊等诸多方面,它包含了觉察自我情绪、体察别人情绪的能力;

自我调节、自我克制的能力;抗压、抗挫折、自我激励的能力等,有利于人情感的发展和满足。

良好的社会关系,不仅对孩子当下以及成年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意义。
05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解决问题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观念、规则、一定的程序方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高级的能力。

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更自信、自我效能感更高,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才能不断尝试、攻克障碍、实现目标。这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能力。
06
学会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阅读的习惯、倾听的习惯、探究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一项非智力因素。

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好奇心,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

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能够投入专注、制定计划、管理时间、自我调节,不断建构知识和经验。

所以,幼儿园里教什么,是由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需要决定的。
任何超出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超前教育、灌输式的教育、机械性的重复训练、片面追求数量和分数的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反而可能阻断知识、经验的生成。
配合政策
家长应该如何做


优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能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减”政策之下,家长要做到“双加”:

 1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2  加强孩子“自鸡”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能力。
“双加”之一: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来看一组针对高考学霸的调查数据:

在这组数据中,平时与父母沟通顺畅的占比超过50%,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更倾向于鼓励和赞美。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成就影响深远。

良好的亲子沟通有这样3个要点:

 第一点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摆架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

家长在孩子面前可不能摆出居高临下的样子。比如:打断孩子说话、使用祈使句,要求孩子必须认同自己的观点,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敢和父母交流。

 第二点  和孩子交流时家长要多听少说,不要唠叨!

“倾听”的时候我们要以认同的态度,多赞赏孩子,认可孩子的观点,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倾诉,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也不要加上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唠叨孩子”。

 第三点  帮孩子分析问题,不要埋怨!

当孩子遇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作为父母就我们要挺身而出,适当地给予孩子指导,方案越具体越好,即使孩子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也不要埋怨孩子,要以鼓励启发为主。


“双加”之二:加强孩子“自鸡”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能力。

内部动机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自发性及对环境的主动掌控,认为自己参与学习活动是因为“我想要”而不是迫于外来的压力、诱惑,内部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动力。

拥有内驱力,能够“自鸡”的孩子会更有主动性,不用任何奖励就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莱珀和霍德尔提出了内部动机的4个来源:挑战、好奇心、控制和想象。

挑战:家长避免过度溺爱、包办代替,给孩子创造一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好奇心:家长要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和激励孩子去探寻未知。

控制:家长多给孩子提供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控制感,给孩子选择的权力、自主安排生活的机会。

想象:通过游戏或者故事对孩子的活动赋予趣味和意义。

在家庭中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探究能力呢?推荐4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用创新思维提高孩子学习力

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主,还要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事情多问孩子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另一方面,带孩子多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和活动,例如:旅行、读书、参观博物馆等,丰富孩子的见识,孩子就能迸发出更多的灵感,为创新提供素材。

 第二个方法  动手又动脑,用实践增强孩子学习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光要动脑同时还要动手。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验证自己的想法,还能够有新的发现。

我们家长平时要多陪伴孩子,当孩子有好的想法,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实践。

 第三个方法  善于发现,用观察培养孩子的学习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观察发现是基础之一,孩子最开始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前提就是观察。家长平时可以利用一些小工具激发孩子观察发现的兴趣。

比如:给孩子一把放大镜,也许他可以发现全世界。还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自然界的生物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第四个方法  克服困难,用抗挫折能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都会遇到困难,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可以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积极克服的态度,而不会选择逃避。

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之前,家长必须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给出孩子能承受的任务水平,再增加一点困难,使孩子循序渐进地接受挑战,

家长可以在旁记录孩子每次挑战任务的状况,使孩子知道自己其实有完成任务的潜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小王子》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做那,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

无论政策如何变,只要我们为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终有一天孩子会展翅高飞,冲向我们共同期望的蓝天。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教育部官网。文章转载自园长荟 

编辑:钟丽萍

审核:吴沐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