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调查研究

发布于 2021-09-11 13:50

何帆老师的调查方法,说到底就是个体力活,每个人都可以学得会。他在得到的演讲中讲了自已的方法。

**

第一,调查研究时保持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

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做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本来他想回到他的母国奥匈帝国奥地利,结果打仗了回不去了,所以被迫要在一个原始人的部落里去观察。马林诺夫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你可以用人类学的视角去观察你的身边,如果你老是觉得你就在人群里面,你会跟别人同样的有感受,你会跟他们的那种见闻是一样的。

但一旦你把自己抽离起来,去观察另外一个群体,你会看到很多很新鲜的事情。说起来有点抽象。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会遇到误机的情况,你这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会觉得度日如年。

教你一个办法,这是很好的观察人类群体行为的机会,看看在这三个小时大家的愤怒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他是这样愤怒的,他怎么是这样愤怒呢,这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你会得到很多新奇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你只要能够适当把自己抽离出来,换一种视角去看,你都能够看到不一样的地方。

有一个印度裔的经济学家叫巴苏,曾经被印度政府聘请为经济顾问,他上任之前在头疼印度以官僚主义著称,一个学者怎么才能在官场里混下来呢?最后想到了马林诺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能写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巨作,我就当我在孤岛上待了三年去观察这帮官僚天天是怎么制定政策的,我难道不能做出一点研究吗?所以世事洞察皆学问。

第二,保持好奇心,多轮调研。何帆老师的调研过程也可以参考,重要的问题会做三轮调研。

第一轮调研我们会首先问这个领域比较懂行的专家,我们去问专家基本上是画一个大的框架,使得我们不会犯常识性的东西。

第二步,你沿着他给你指的路自己去看,你会找到一些案例,再从这些案例推断专家讲得对不对,或者这些案例里哪个案例是更典型的。

因为何帆老师要写《变量》这本书,除了要跟你讲道理还要跟你讲故事,所以会增加第三个层次的调研,就是当找到了核心经典的案例之后还会回去,把这个叫做沉浸式的调研。你要在当地待上几天,跟大家一起生活,就像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一样,别人正常地生活,你就在旁边,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去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然后才能肯定更真实的那一面。

***

事实上,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通常只能从一个个局部开始,但决不能停留在这里。只有把各个局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整体的观念,并且弄清那些局部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分析。

宋玉《风赋》中所说的:“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

调研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看不清问题中什么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什么是次要的、处于服从地位的因素;什么是一时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长远起作用的因素,就不能及时抓住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高明的调研在于能于细微处见到“小风”,当某种不好的风向还只处于“青苹之末”的时候,就能够敏锐意识到它经过慢慢的逐步的“侵淫”,有可能形成“盛怒于土囊之口”的风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愿你,找到自己的方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