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与公关如何组合?
发布于 2021-09-11 15:13
品牌营销 | 素材/智立方 作者/寒梅
| 硝烟玫瑰 |
广告是自己说自己好,公关是别人说我多好。
起初在人们的印象中,广告和公关是分开的。
广告:自己说自己好
公关:别人说我多好
后来,随着碎片化,甚至粉尘化的信息到来,两者逐渐相关关联。
比如你在路边看到一个广告牌,里边就插入了软广,就这么一种相互嵌入且逐渐模糊化的呈现。
我们来看看营销、广告、公关、品牌有什么区别。
营销:我是个不错的情人
广告:我是个不错的情人
我是个不错的情人
我是个不错的情人
公关:相信我,他是个不错的情人
品牌:我心里,你是个不错的情人
认知靠广告,认同靠公关,才会有认购。
传统广告有哪些弊端?
1)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
2)强迫型观看为主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可以代入公关广告。
公关广告是一种比“软广”更软的形式,有好的内容,有共鸣的内容,会让顾客主动观看,主动传播,甚至制造典型的公关效应,或者是新闻与话题。
品牌营销的三种内容:品牌广告、品牌公关、品牌粉丝
品牌广告:自己的内容,属于自我建设部分
品牌公关:别人的吹捧,属于外围建设部分
品牌粉丝:用户的反馈,属于民间口碑部分
先创造记忆,接着是创造意义,最后才是创造生意。
图:传播节奏的设计
上端为品牌端,中间是广告线,下端为渠道端
案例:红罐之争
“红罐之争”后,王老吉胜诉,加多宝赔付1.5亿。
王老吉:“装”任性可以,请别装凉茶
案例:农夫山泉
农夫山泉联合故宫文化服务中心推出广告,
“朕饿了”
“朕打下的一瓶江山”
“本宫天生丽质”
这是一个正面案例。
案例:苏宁易购
刘强东当年出事后,苏宁易购的广告是这样的,
“某东肯定贵,退了肯定贵”
这是一个负面案例,原因不多说了。
如何完成内容?
创造话题,
建立连接,
激活讨论,
案例:《后浪》
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带来一场演讲,赞扬下一代。
让B站在品牌层面扮演了一个社会公众化角色,从代际共性的角度,承接起两代人的对话。
去年五四,在站内首发。获得日排行第一的好成绩,超过30亿的曝光量,超20家主流电视台报道,APP单日下载量超过14万。
《后浪》在微博、微信、B站、腾讯、优酷、爱奇异等多个社交与视频平台总播放量超过1亿。
其中,在视频投放的朋友圈广告达10亿的曝光量,KPI超额完成14000%,CPM降到一元以下(行业平均CPM为50元)。
与《后浪》有关的关键词在各个平台持续走高,共获得9亿的阅读量,超50万的讨论量。仅微博而言,相关内容就高达445万条。
五四当天,关键词“B站”的热度是这样的:
微博指数高达1390121,环比增长102.55%。
百度指数高达111473,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27%。
媒体指数高达738,同比增长318%,环比增长189%。
在过程跟踪环节,淘宝搜索“后浪”周边,宝贝数量近200个。
与此同时,B站估价暴涨6.7亿美元。
《后浪》刷屏后,北京时间五四当天晚上,B站的估价一改连日下跌的颓势,开盘大涨,估价一度涨近8%,市值暴涨6.7亿美元,约48亿人民币。
截止五四收盘,B站市值达到91.64亿美元,较前一天仍然涨了4.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4亿。
《后浪》及二次创作在内的视频显示已超过50页,达1000支,并在持续发酵中。
2020.06.29,《后浪》上线已近2个月,传统制造业大品牌蒙牛在微博发布了最新官方二创视频《后题》。
背后的原因是B站的流量已经到了天花板,但资本却要求的是指数型增长,所以需要跑马、扩地…打开更大的市场。
发展角度看阶段,经济角度看周期,行业角度看发展。
产品策略排第一,渠道策略排第二,品牌策略排第三。
最后的话
朋友圈里看到春阳提及一个98年的小男孩,
赚钱逻辑非常简单粗暴-做店群,一个店一天赚100,“开他妈1000家”,一天赚10万,一个月收入就是300万。
目前还是罗永浩的选品官…
他说,优秀得令人发指。
是的呢。
腿上躺着电脑,我想到了自己,有人说及我的天赋和运气都不错,
可我清晰的记得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所谓的“安全”,而不是感。
找到了那个“安全”,于是能立刻安放,事儿绝对不多,然后啃吃啃吃的正常努力,如实呈现。
于是,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是想一直这样的吗?
我的洞察功底如何?
成年人的世界里。人们更喜欢看结果,很少去真正在乎你经历了什么。
那些过程,逻辑上也应该属于自己的世界。
如何让自己的努力更有价值?
1.耐得住寂寞,摒弃形式主义
2.思考配行动,形成认知差异
3.有成本概念,树立时间意识
4.对目标缄默,坚持自己节奏
努力分为思维努力和肢体努力。
当有了确定目标后,就要制定计划,将一件事安静的做到最好。边行动边思考,然后改进,再行动。只有在行动中思考,才可以慢慢形成认知差异,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和深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