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是家庭教育的重视

发布于 2021-09-11 17:18

 

  “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们的大部分甚至说全部作业在学校就可以完成,校外培训去的也少了,家长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感觉轻松了不少。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学生不上补习班了,应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回归家庭教育,父母要做高质量陪伴去陪伴孩子我们安排好时间是可以做到的,那如何去高质量的陪伴呢?

  刚开学时,有个上四年级的小朋友向我抱怨道:“学校一开学就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放一张图就开始在台上讲,我们在下边都听困了,其实道理我们都懂的。

    “那如果老师用动画或者纪录片的方式告诉你们道理,你们愿意吗?”

    “愿意啊,很愿意。”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教给孩子知识时,不要干巴巴地说,而是要生动形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当然,这也和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模式有关系,发展心理学讲到,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还处在形象编码阶段,接收知识时更容易理解生动形象的内容,就比如低年级用小棒来学习加减法,英语课本上单词都有对应的图片等。

  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学生们认识时间时,不会一上来就讲,而是先进行引导,可能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也可能是用视频动画的方式,总之是带着学生们进入情景,吸引注意力。这一部分,在教育心理学中被称为先行组织者,是对要学知识的一个铺垫,既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要学的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更容易理解。老师在教学时会采用先行组织者,同样我们家长朋友在教育孩子时也要会用先行组织者,只说大道理孩子时不愿意听的。

  故事,孩子们都愿听,我小时候也是如此,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爸跟我讲过的老鼠的故事。从前啊,有两只老鼠,一只住在又黑又脏的厕所,一只住在粮仓,那里面全是粮食,不愁吃,也暖和。有一天,这家的主人在厕所看到了一只老鼠,那老鼠一看到人就吓得呲溜一下逃跑了,

当主人到了自家粮仓时,又看到了一只老鼠,结果这只老鼠很淡定,并没有见人就跑。

那你知道这两只老鼠为什么看到人表现却不一样吗?我完全被故事吸引,当问题抛出也能够很快得出答案,是因为环境不一样。当我进入到这个状态里时,我的思路就跟随着我爸的引导走,如果你是只小老鼠,你会做哪一只啊?你怎样才能成为那只粮仓里的小老鼠呢?

  就这样一步步的,我自己得出了答案,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才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到一个好的环境里去。当这个知识是我自己推出来的时候,我更容易去接受,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东西。同理,很多道理也是需要我们去引导而不是灌输的,引导着得出会让孩子有种这是我自己东西的感觉,而一味地灌输则会让孩子感觉到是强加给我的,有抵触情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