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 |整治“饭圈”乱象,净化娱乐生态

发布于 2021-09-11 17:52

“饭圈文化”不能走火入魔

日前,艺人吴亦凡涉嫌强奸罪被依法刑事拘留。8月2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等3家行业协会分别就该事件发声,表示对一切失德失范行为“零容忍”。然而,一些吴亦凡“忠粉”居然在网上创建“救援群”。

随着越来越多关联信息的曝出,“顶流”艺人的不堪面目被起。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艺人,不论放在任何国家地区,不论放在道德、法律、社会任何层面,都是不能容忍的。然而,一些极端粉丝却无视事实,在网上继续以“只有我们能保护哥哥”为名纠集力量,试图干扰视听、影响司法,这不是走火入魔么?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必须建立在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基础之上,“粉丝”应有这样的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观众有自己喜欢的演艺明星,属于个人喜好,无可厚非。但是,任何喜欢和崇拜都不能逾越基本的社会伦理底线,都必须保持向美向上向善的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警惕,一些人借助炒作、包装艺人,网罗一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乃至青少年,时而不管不顾地应援打榜,时而不分黑白地党同伐异,时而不讲道理地支持力挺,其实质是把年轻人当工具,把青少年当枪手。那些看似自发自愿的“饭圈文化”背后,是一双双或明或暗的黑手。因此,建立健全一套伸手必捉、黑手必斩的网络空间监管制度,是当务之急。

眼下一些以“饭圈文化”为代表的明星崇拜,已经越来越趋于走火入魔。对此类现象,既要从文化事业、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治理,也应从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定角度进行“查杀”。需要提醒的是:明星艺人也好,其他公众人物也罢,是否担得起公众的喜爱乃至崇拜,关键要看其是否具备令人尊敬、值得学习的高尚德操。

“饭圈文化”,该整治了!


近期,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已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并督促网站平台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强化榜单、群圈等重点环节管理。为这一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行业“立规矩,圈规范”。

资本推波助澜,机构兴风作浪,联合“粉头”“应援会”制造出大量的“玩法”:诱导粉丝投入大量金钱“氪金”造星,挖空心思“刷数据”“打榜”追星……“饭圈”由此聚合着大量的资本、流量及人员,却长期以来处于无规矩可循的“灰色地带”

“炒”得越凶,“人气”越高。这不仅让某些艺人飘飘然、忘乎所以,甚至背德违法、底线失守;更滋生出“五官带着三观跑”的歪风邪气;还为“非法集资”“流量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培育了土壤

打着“爱粉丝”的旗号,干着压榨青少年钱包的“生意”。若任由这个被“饭圈”“圈”住的灰色利益集团肆意妄为,长此以往,“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的畸形价值观,将对青少年成长带来严重危害!

有关部门当从娱乐产业、粉丝经济所涉及的全产业链各环节和各利益方入手,升级规则规范,对这一市场的经营秩序实行有效监督,从制度上铲除“饭圈文化”的病灶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站平台应当加强对自媒体账号的监管,对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营销、刻意制造对立的营销号予以坚决打击

“饭圈”再大,也大不过法;粉丝经济再活跃,也不能越过监管的底线。整治粉丝经济乱象,需要多方努力!

圈住底线,才能圈住人气,才有长久发展!

近年来,“饭圈”屡屡与“非理性”关联,引发社会热议,粉丝们的疯狂行径一次又一次跌破底线。作为公众人物,一些“流量”明星违背道德要求、触犯法律规定,却依旧有着大量的“粉丝”,这暴露出国内娱乐圈的畸形病态问题。“粉头”操纵、平台配合,对艺人劣迹视而不见,甚至帮忙遮掩,如此“饭圈”问题频发也就不足为奇。狭隘的视角、过度的“呵护”,造成了“饭圈”文化的变异,非理性的表达一旦渗入大众文化,会败坏社会风气、拉低道德底线,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对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扶正祛邪、弘扬正气。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偶像观,去追那些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爱豆”;艺人、平台和企业,要规范自身行为,让自己真正配得上“粉丝”的喜爱;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猛药去疴、刮骨疗毒,依法惩戒违法犯罪者,营造清新有序的行业生态。

一起来薅羊毛啊!

5节线上就业直播课+考编线上课大放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