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热点解读 | 创新传承方式让冷门非遗文化“热”起来

发布于 2021-09-11 19:08

【粉笔精选热点】

带给你最新鲜最深刻的热闻解析

为你的申论、面试不断垒分!

创新传承方式

让冷门非遗文化“热”起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意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系统性要求,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都在提级。这其实释放了明确信号,那就是要像重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只需要将实体保存好,就不怕“失传”,但是,非遗就要在不断的传承中获得生命,被一代代人记录、传播,否则就会真正消失。

事实上,此次《意见》也明确要求,要实施非遗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加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

当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资源整合,要依靠专业的文化保护部门,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或缺。现实中,很多被冷落乃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存在于民间,需要发动民间力量方能确保保护的高效化。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打捞”,其实变得越来越方便。如有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单某短视频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就超过1.4亿;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短视频平台上的涵盖率就达97.94%。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以生动呈现,也走进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这无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创新的记录与展示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说到传统文化遗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它们距离年轻人太远、太冷门,而无法激发社会兴趣,但其实未必。如这几年就连续有省、市高考状元报考考古专业。此外,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看似冷门、冷僻的技能、手艺却往往能够出圈,成为爆款。如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绝技传承人杨柳的表演视频就吸引了近百万粉丝,而最近一名85后女孩修古籍的短视频更是在抖音收获千万播放……此外,制墨、竹编、古法制醋等小众、冷门的技艺视频也常常脱颖而出,被更多人看见。它们虽然并非全部是非遗技艺,但在丰富当代人的生活与表达方式的同时,展示了非遗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记录与传承的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传承、传播与普及。只有让它们在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被不断创新展示,被更多人看见、感知,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这个方面,我们的创新仍大有可为。(via光明网)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一幅幅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唐卡,带动超万人从事周边产业,西藏自治区唐卡年产值突破2亿元;一曲曲气冲霄汉、催人奋进的黄河号子,让观众惊叹“这就是黄河的力量”;一个个“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创新项目,让传统文化火起来……如今,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精彩亮相,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提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赞扬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称赞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遗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扶贫”让很多拥有刺绣技艺的女性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心愿;在广东佛山紫南村,佛山狮头传承人设馆授徒,感慨“非遗让我们找到自己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价值”;在浙江杭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打造“城市会客厅”,吸引市民深度体验悠久技艺的乐趣……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表明,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将非遗产品、非遗项目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能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更好发挥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雄安新区在建设之初,即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普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入其中;陕西开展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河文化记忆”工程,充分挖掘黄河流域文化内涵……从制度设计,到规划制定,再到各地的探索举措,非遗与国家战略发展和重大项目实施的衔接程度越来越高

也要看到,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迫切需要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更加积极促进非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办、国办不久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对黄河流域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等等。这些要求,正是为了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全国447家单位入选。植根千年文化,拥抱数字时代,走入千家万户,非遗的传承保护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也必将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via新华网)

粉笔思维

粉笔视角

相较于有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代代人记录、传播,才能得到保护、传承。这些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遗产展现了中华精神血脉的源远流长,散发出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绚烂光彩,是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对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利用科技,对其进行记录、整理、保存,让一批濒临失传的技艺留了下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创作和被欣赏时才最具活力,如果保护只是将其圈在冷冰冰的“设备中”任由其蒙尘落灰,那么必然会失去价值。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在生动传承中予以保护,在有效保护下合理利用,才能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


E·N·D

联系我们
,河南事业单位招考咨询!








新浪微博








事考小粉笔








事考交流群
点点分享
点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