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脑躺赚不再有,银行理财也会亏
发布于 2021-09-11 23:03
@财联社:
「大行理财产品9月1日后所配资产不得采用成本法估值」
监管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做出指导,进行两项重要安排:
一是过渡期结束后(2021 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
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可能这里很多人就看不懂了,什么叫做摊余成本法?什么又叫做市值法?为什么要银行这样改?这样的转变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今天茂哥就带大家来看看,银行无脑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后你买银行理财也会亏!
01
①什么是摊余成本法?
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简单来讲,摊余成本法是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
比如:隔壁老王今天用100元买到一个365天到期,收益为4%的债券,那么到期的收益就是100*4%=4元,然后将4元收益摊销到365天每一天中,那么每天的返息收益就是约0.01元,这种算法就叫做摊余成本法。
但这种计算方法的前提是隔壁老王持有到期且这个债券不会违约,如果这个债券违约,或者隔壁老王提前要赎回,那么隔壁老王到手的收益,可能就达不到4%了。
债券违约就不用说了,2020年11月10日,永煤控股发布公告,永煤控股10亿元超短融“20永煤SCP003”到期未能兑付,一家省级AAA国企构成实质性违约,违约就可能导致到期无法兑付或延期兑付。
如果隔壁老王提前赎回,目前债券的价格可能跌到了99元,其实已经亏损了,但用 “摊余成本法”计算,表面上看并没有亏损,但老王在卖出的时候,却在亏损卖出。
②什么是市值法?
市值法是同时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
简单来讲,市值法是像是公募基金的净值,每天净值根据基金的价格来波动。
比如:隔壁老王还是用100元买到一个365天到期,收益为4%的债券,首先将到期收益100*4%=4元摊销到365天每一天中,同时根据估值加上或者减去债券买入价格和当日公允价格之间的差额,可能今天价格会涨到101元,明天又跌倒99元,将这个债券当日的面值计算到净值中,所以你今天的收益可能大于0.01元,也可能会小于0.01元,然后净值会精准反应债券当前的真实收益和价格,这种算法就叫做市值法。
③两者的区别
说白了,银行因为不能使用摊余成本法,所以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将不设定预期收益率。而使用市值法,则是像公募基金那样按净值申购、赎回,不再保证客户收益,未来理财产品将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以后银行理财也会亏。
02
以前,银行理财基本能保证投资者的绝对收益,赚得多了就归银行,赚得少了银行也会自己把缺口补上,但是这样操作其实暗含了隐藏市场风险的可能。
①“保本”理财自身可能是不“保本”的
银行所销售的“保本”理财其实也是一种基金,只不过这种基金均采用了连带责任担保的保障机制,担保机构有权无条件向基金管理人进行追偿,基金管理人实际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投资本金承担保本清偿义务。
一旦保本基金到期不能实现保本,基金管理人应偿付最终的投资损失,据统计显示,之前市场推出的“保本”理财产品,超过四成处于亏损之中,“保本”理财却在亏损,这样的风险不容忽视。
②“保本”理财投资策略可能失效
部分“保本”理财为提高收益率,投资运作的时候策略并不够稳健,存在将低等级信用债纳入稳健资产投资范围、剩余期限错配、风险资产放大倍数过高等情况,使得“保本”理财投资策略可能失效,甚至加大亏损的可能。
③“保本”理财受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较大
“保本”理财的底层资产买的是大量的国债、地方债,还有政策金融债,在债券票面利率固定的前提下,债券的价格跟市场收益率呈反向变化。
我们还拿隔壁老王的100元债券举例,隔壁老王这次买了用100元买到3年到期,收益为10%的债券,每年年底付息,即每年年底支付10元利息,到期后一次性归还本金。
所以未来三年的现金流就是10元、10元、110元(本金加最后一次利息)。
如果要想计算现在债券的价格,就要看现在的市场利率,假设当市场利率为9%时,债券价格=10/(1+9%)+10/(1+9%)^2+110/(1+9%)^3=102.53元。
假如市场利率突然变为11%,即市场利率上升2个百分点,则债券价格=10/(1+11%)+10/(1+11%)^2+110/(1+11%)^3=97.56元。
可见,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债券的价格是上升的,反之,随着市场利率的上降,债券的价格是下降的,债券价格跟市场收益率呈反向变化。
如果按照摊余成本法,这个波动是被忽视的,但是如果改用市值法,就会真实的反映在了理财产品的这个净值中,每一天都是有波动的。
④就是“保本”理财规模的庞大所带来的风险
随着“保本”理财数量、规模不断快速增大,“保本”理财的规模已经大到一个无法想象的地步,这么大的资金量,然后如果累积在里面持续的亏空,到期银行还要刚性兑付,若出现万一到期亏损,且由于赔付规模太大导致无法赔付或延迟赔付的情况,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且损害持有人利益。
03
国家“打破刚兑”实际上就是打破连带责任担保,银行为了吸引投资人,增强信用而为其提供“保本”担保,让投资人不需要担心信用风险。
但其实风险和投资是并存的,一分钱的投资就会带来一分钱的风险,而摊余成本法则会隐藏这种风险,风险不会消失,而是转嫁给了银行,长期以往,日积月累,银行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兑付风险。
所以,如果银行理财不“保本”了,对于我们银行理财未来的收益是有很大影响,因为我们未来的收益可能不再是确定的,银行也不会再设置预期收益率,而是像公募基金那样按净值申购、赎回,不再保证客户收益,每天的收益会按照净值波动变化。
那有什么应对策略吗?
当然茂哥要告诉大家应对的策略,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资产配置,资产配置不但是要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且这些篮子要坐不同的车。
因为如果你虽然将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但是万一这些篮子却坐上了同一辆车,然后车翻了,你篮子里的鸡蛋还是要都打碎。
之前茂哥在 里曾讲到实际上,早在14世纪以前,犹太人的《塔木德经》中已经有资产配置的思想:“一个人应当总是将其资产保存为三种形式:三分之一为房产,另外三分之一为商品,余下的三分之一为流动资产。”
约翰·伯格也给出了他的资产配置建议:“在原始起点,三分之二为股票,三分之一为债券。”
而茂哥的投资策略也将一直坚持“三七法则”,把自己可投资的资产,70%配置为基金,30%配置为债券,这样我们的篮子就坐上了不同的两辆车。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茂哥70%的资产里为什么不配置股票?
因为首先基金本身持有的就是一篮子股票,让蛋又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其次我们普通投资者短时间内很难具备选股能力,所以利用简单化原则,只投资我们能力范围内、认知范围内的产品,所以我们只投资基金,同时注意风险、收益和成本的平衡。
之后茂哥会专门出一个公募基金的系列,帮大家更好的认识基金,了解基金,并懂得如何投资基金。
04
1.摊余成本法与市值法
银行因为不能使用摊余成本法,所以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将不设定预期收益率。而使用市值法,则是像公募基金那样按净值申购、赎回,不再保证客户收益,未来理财产品将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以后银行理财也会亏。
2.为什么要银行这样改
摊余成本法隐藏了市场的风险,刚性兑付的“保本”理财也可能正在亏空,万一无法赔付或延迟赔付,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且损害持有人利益。
3.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我们未来的收益可能不再是确定的,银行也不会再设置预期收益率,而是像公募基金那样按净值申购、赎回,不再保证客户收益,每天的收益会按照净值波动变化,建议大家重新做好资产配置。
在投资上,不会因为你经历了昨天,就能知道今天的全部事情。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特别感谢团队成员】:
1.田鹏飞:AFP持证人,具有基金销售资质,曾在某国有银行从业10年,曾任省行基金、总行贵金属专家团队成员,业内优秀培训师、讲师。
2.张君:AFP持证人,具有基金证券从业资质,6年私募从业经验,擅长一级市场分析和存续研究,参与多支国内外头部一级市场基金募集,专注为高净值人群提供资产配置服务。
3.孟武:13年投资经验,经历三轮牛熊市,多次在全国专业股票交易大赛获奖,曾获某国有银行区域优秀员工,黄金TD交易培训师、讲师,目前管理4亿资产,为350多位高净值人群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坚持简单价值投资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享受
中国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投资红利
我是茂哥
做时间的朋友
靠复利的奇迹
陪你十年慢慢变富
设为|星标
来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