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山冯公墓中的冯公到底是谁?

发布于 2021-09-11 23:05

中华冯氏网
中华冯氏网是以研究和发扬冯氏文化,寻根问祖、缅怀先烈、联络冯姓宗亲感情及冯家人信息交流合作的家族网络平台。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增强冯氏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海内外冯氏宗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4篇原创内容
      据正德《琼台志·冢墓》,明代村人在陶公山耕地时掘见一座古墓,志称冯公墓。另据冯宝远孙、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的冯仁鸿、冯所海两先生引宋代海南《冯氏族谱·冯细歌谱序》:“余弱冠时,偕友往陶公山下,有古冢。碑竖‘大唐仪同三司’赐紫金鱼袋柱国冯府君墓,翰林大学士李吉甫撰文”,则宋代早已发现陶公墓,至明代宣德间才被村人耕地时掘见。

  有关墓主冯公的身份,明清以来曾引起不少议论。正德《琼台志》卷二十七引王佐《琼台外纪》云:“宣德间,村人耕陶公山下,掘见一冢,其中深邃,砖甓皆非常所见者。中有石碣,刻云:‘大唐赐紫金鱼袋冯公之墓,翰林学士李吉甫撰文’,余字湮没。邻里以为中有器物,相讦舁碣至府。或以为高凉太守谯国公冯宝之墓。”冯公墓中的冯公到底是谁,曾令王佐长叹曰:“谁为陶公安福地,误令今古聚蝇头”(《七律·题陶公山冯公墓并序》)。王佐认为,此墓不是冯宝之墓,而是冯宝子孙之墓,“但失其名耳”。

 冯宝子孙众多,此墓主会是谁呢?海南《冯氏族谱》有如下三说:

 一说冯仆墓。明代《冯氏族谱·冯衡谱序》有说:仆“高凉太守子,统兵南征,遂家于琼之澄迈,而葬于璚之陶公山也”(太守,指冯宝。璚,即琼)。

 二说冯盎墓。宋代《冯氏族谱·冯细歌谱序》说:“余证盎之管辖南邦,再证碑文,则盎官于琼,葬于琼,聚国族于琼,由来远矣。”

 三说冯智戴墓。明代《冯氏族谱·世纪系》载:“世戴公又事太宗,能善其职,以故子孙世为南越首领,因家琼台。葬于陶公山者,李吉甫题碑有‘唐赐紫金鱼袋冯公之墓’。”

 笔者认为,既然此墓主跟李吉甫和紫金鱼袋有关,那么,应对李吉甫和紫金鱼袋有所了解。

 李吉甫生于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知制诰,六年为宰相,九年(814年)去世。如果此墓不是冯宝墓,而是冯宝子孙之墓,那么冯宝的子孙于李吉甫去世前,除冯盎外,受赐紫金鱼袋者还有谁?

 何为紫金鱼袋?《新唐书•车服志》所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记:“神龙元年九月十七日敕嗣王、郡王有阶卑者,许佩金鱼袋。”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

 冯宝之子孙当三品以上职官佩带紫金鱼袋的应有多人,而葬在陶公山的究竟是哪位冯公?《冯氏族谱》的上述三种说法如何?

 先说冯仆。冯仆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儿子,字纯贤,号独统,生于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仆以母功,追赠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冯仆的夫人也姓冼,他们育有3个儿子:冯魂、冯暄、冯盎。其中冯魂封大郎公,后代有冯游、冯复春、冯宁邦。冯暄后代有冯万辅。

 冯仆既卒于隋初,唐王朝岂会赐他紫金鱼袋?此墓为冯仆墓的可能性应该排除。

 再说冯盎。冯盎生于陈宣帝太建三年(571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他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十多个女儿,他把儿女分散到西江以南和海南一带,形成一个庞大的冯氏集团,被奉为冯氏过琼始祖。冯盎不想做南越王,率所部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当然佩的是紫金鱼袋。如果他葬于陶公山,此墓有可能是冯盎墓。但明代《冯氏族谱·冯衡谱序》只说冯盎居澄迈,葬于琼,并没有明确说葬在陶公山,因此留下疑问。

 冯智戴是冯盎的长男,罗州刺使。据王佐所说,贞观七年(633年)智戴曾侍太宗宴于未央宫(《琼台志·冢墓》)。父盎卒,戴为卫尉少卿,后迁左武卫大将军,任岭南八州总管,卒赠洪州都督。既然明代《冯氏族谱·世纪系》曾有明确记载冯智戴是“葬于陶公山者,李吉甫题碑有‘唐赐紫金鱼袋冯公之墓’”,因此,就上述三人来说,则此冯公是冯智戴墓的可能性较大。

 然而冯智戴曾于贞观七年侍太宗宴于未央宫,帝令智戴咏诗,突厥起舞(《琼台志·墓冢》),如至唐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时,已有80年,因此他可能卒于武则天长安四年前。李吉甫当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是806年,冯智戴卒时离李吉甫知制诰时,已有百年,李吉甫岂会为他题写碑记?这只有一种解析,就是李吉甫在当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有可能为之补写碑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