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落花生》到底怎么解读和教学(五上第一单元)

发布于 2021-09-12 01:22

    关于《落花生》的文学解读和教学思考
    有教师在网上表达疑惑——
    首先表明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允许我慢慢道来?
     一提起许地山的《落花生》,大概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很熟悉的,都会记得那句“真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大概大家还都一致地认为,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物”自然是花生,理就是这句“真言”。
的确,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议论花生的经过,最后又以“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收束全篇,父亲在收获节上跟我们讲的道理,自然就随着文章内容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曾见过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经典”课文时,总会引导学生细读辨析父亲说的最长的一段话,也就是拿花生与梨子、石榴、苹果对比说明花生“有一样最可贵”的三句话——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为什么要辨析这几句话呢?这句话结构层次十分清晰,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花生“最可贵”的一样——默默奉献、谦虚的精神。这不需要费时费力辨析的,之所以要辨析,是因为后面的对话——
父亲接下去说: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接下去”借花生说做人,并不落在“默默奉献、谦虚”的精神上,而是落在“有用”或“无用”上,“我”的理解,就是顺着父亲的话领悟做人的道理:做有用的人。是否具有默默奉献、谦虚的精神与一个人本身是不是对别人有用,并不是一回事。父亲一开始强调的花生“有一样最可贵”,与最终落实的做人道理,逻辑链条断了——花生最可贵的是默默无闻、谦虚,并不是“很有用”。是啊,梨子、石榴、苹果也是有用的,它们与花生的区别是高调、不谦虚。所以,很多语文教师总会引导学生讨论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讨论父亲有没有贬低梨子、石榴、苹果。其实,这样的讨论,并没有多大价值,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回到文章当中去倾听父亲和“我们”的对话,已经讲得明明白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关键是,我们的讨论,是立足文章情境还是从文章情境中跳出来做评价。
文章的立论与结论的不一致,《空山灵雨》中的原文更加明显—— 

父亲说得十分明白了,“固然”一词,说明重点不在“有用”,而在“默默无闻、谦虚”。可是,后面父亲却重点强调花生“是有用的”……
既然文章立论与结论不统一,为什么这篇文章中通过父亲和“我们”的对话讲述的道理,还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呢?除了我们先入为主地将许地山其人之经历、品质作为评价文本的基础,以及他以“落华生”为笔名的用意解读带来的心理暗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中氤氲着温馨的家庭氛围,洋溢着亲情的欢愉。
这是一篇情胜于理的散文,从整个行文线索来看,属于典型的借物抒情的写法。许地山以朴素的文字,平淡如水的记叙,自自然然地将对一家人收获节欢聚的幸福和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融进了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抒发了出来。而父亲的形象,主要就表现在他的聊天当中,以“借物喻人”的说理方法,启发“我”懂得了该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读着这篇短文,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花生,一边亲切聊天的温馨场景。被这情感染了,理也就照单全收了,至于其中说理的过程与逻辑,也就不会去求全责备了。
因此,《落花生》的学习,如果紧扣统编版教材单元定位的阅读训练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则是走对了路径。原人教版(课标实验版)将其编排在以“生活启示”为主题的单元里,则是走错了路径。不过,统编版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与小练笔的设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二个思考题的两问,将答案联系起来看,对花生特点的理解与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不一致。如果将思考题改为“为什么作者说‘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家人温馨快乐地过收获节的情景上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如果父亲的话是在书房里跟“我”说的,“我”会用这样亲切自然的语言写下来吗?至于小练笔,本单元并非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放在此处,个人觉得有点牵强。
许地山立志以及后来践行做默默无闻奉献的人,是父亲这天晚上对他们的殷殷期待之情的影响,而非父亲讲的道理本身的影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说明这一点:
因此,课堂上,一定要从“借物抒情”的角度入手品读课文,而非探究课文如何“借物喻理”。
《落花生》的教学构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这篇文章,教师需要有层次地设置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这篇文章,从文字上看,很朴实,没有华丽丽的辞藻和讲究修辞的句子,生字词的学习,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解决。而为了不误导学生,将此文看成借物喻人的散文,真切体会许地山借“落花生”抒发的真挚情感,问题的设计很重要。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之后,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判断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事还是写物的文章。其实这是一个会带来认知冲突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学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是有明显的叙事结构的——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从题目和议花生的内容看,又可以说是写物的;从重点写父亲的话和他的话的分量来看,又可以看成是写人的……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答案不必统一,有理有据就好。
我一向以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就需要这样思辨性的阅读。我的新书《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的课程样本和案例,都体现了我的追求。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许地山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会趋于统一:回忆温馨的家庭往事,传达了父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那么,一个追问就很重要——许地山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想起那一晚上的情景?当然是看到花生的时候——只要一看到花生,就会想起来。
落花生上有理,更有情!如果不是在全家人一起过的“花生节”上,如果不是父亲“难得”也参加了,如果不是父亲在花生节上借花生来谈做人,换成一个其他人说同样的话,想必是不会让许地山记在心间,且当成座右铭的。
至于课后的第二个思考题和小练笔,不过是从文章片段中提炼出的“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的思维方法而已。往深里追究,还可以想到“香草美人”的传统——不过,小学课堂上不必这样追究。
广告

许地山小全集: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

京东
                                            


      编辑&审稿 | 刀客
 合作联系微信:18514471276
                                                  
谢谢阅读!
有您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