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有14w+人不知道如何好好说话:网络失语症,正在掏空年轻人
发布于 2021-09-12 12:22
01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他们的“失语”,不是生理上的哑巴,也不是病理上的语言功能障碍;而是组织语言能力的退化,自我表达能力的衰弱。
他们常常张口难言,说出的语言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所想要说明的意思。
就像其中一个组员说的:“心中憋着无数杂乱无章的念头,但总也抓不到关键词将他们组成句。”
在这个小组的帖子中,寻求某个网络流行语的替代用词,是很常见的内容。
图源:豆瓣@momo
看到这些帖子,我也不禁反思了一下自己,使用“YYDS”“绝绝子”“凡尔赛”等等网络用语,确实也成了习惯。
但明明汉语言里,有很多表达精准的词语,可以代替这些笼统的用语。
比如“YYDS”,就可以在适合的场景下,用一骑绝尘、超凡脱俗、不可置信、美妙绝伦、叹为观止等等词语代替。
糊弄学、凡尔赛文学、社交牛逼症等等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人们在使用时感受到便利,但同时也正在慢慢侵蚀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02
前几天,人民日报评论发布了一篇《拒绝“伞兵”梗,更该警惕网络失语症 | 人民锐见》的文章。
里面提到,最近在社交平台、网络社区,在直播间、游戏里,“伞兵”一词频频出现。
因为伞兵的拼音缩写,与某不文明词语相同。所以许多网友就开始用“伞兵”来代替那个词。
文章指出:
语境一变,一个光荣身份成了某些人谩骂攻击的谐音梗,实在令人不耻。
污名化“伞兵”的现象,不能放任。
网络用词千千万,为何“伞兵”不能成梗?这是因为玩梗不能为所欲为,更是因为伞兵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该诋毁的队伍。
互联网的确是盛产新词新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达形态、拓宽了语言空间。但是,不是什么词都达意,也不是什么词都相宜。
网络环境下,大家的惰性到了极致,为了寻求方便,直接挪用或乱用一些词汇,搞得不伦不类。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因此,沉浸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和快捷性表达环境里的我们,更需要警惕文字“失语症”。
03
拒绝网络失语症,以下3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①语言用得好不好,可以反映能力高与低
《语言》里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语言史。它可以传承文明,让后代人站在前代人的肩膀上。
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埋藏在地底深处的前朝遗物,更是那一本本的文字记载。
开一个脑洞,当“绝绝子”“YYDS”完全替代了那些精准的用语,那我们将来会留下怎样的文字史料?
语言的运用,正体现了我们的能力。
我们可以直观地比较4种关于某种爱情的表达:
白话版: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这4个版本表达的是同一个情境,却有不一样的美感和思想。
想想,如果让你来描摹这种情境,你表达的效果如何?
而能力高低的体现,第一个就是表达精准。
你的词汇量有多大?
词汇量越多,也就知道了更多精微的表达,从而能够表达得更精准。
举个例子,要表达“看”的意思,其实可以用:观、看、察、视、见、望、窥、览、睹、盼、瞻、顾、觑、眈、睽、瞩…..
这里面每个字,都是一种“看”,只是“此看”,不同于“彼看”。
有调查表明,事业的发展、收入的多少与人的词汇量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对等的认可,这种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是其中之一。
一个会使用语言的人,能够准确掌握大量的词汇,就有能力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
这样的能力,会让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掌握很多主动权。
②提高思考力,走出表达惰性
模糊的言语,反映模糊的思维。
首先,文字能够承载的信息是有上限的,过分精练的文字,必然导致大部分含义的流失。
诸如“绝绝子”“牛逼”“YYDS”“卧槽”这样的梗,可以将你的情绪、思考高度提炼出来,它们适用任何场景。
只要你想要表达某种态度,甚至不知道应该回复什么,都能直接一句“牛逼”了事。
发展到最后,已经不需要思考去如何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图源网络
当日常表达淹没在一些简单粗暴的网络词汇里,人们不仅会失去语言感官的敏锐性,而且大脑语言的编码功能也可能会逐步减弱。
因此,我们不能依赖于这些笼统的词句,警惕表达惰性,时刻保持思考的习惯。
对语言我们要善加应用,同时要保持灵活的思维,保有弹性和流动性。
也就是说:不役于物,亦不役于语言。善假于物,亦善假于语言。
③做个高水平主动阅读者
浮躁的互联网时代,往往容不下复杂的语句,大家都在追求更简练、直接的表达。
短视频热度居高不下,慢慢地长视频人们也难以看下去,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大家的注意力和时间,也被割得越来越散。
渐渐地,一篇数千字的文章,也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阅读阈值。
我们已经很难沉下心来,去仔细深入地阅读一篇长文、一本书了。
其实,治疗文字失语症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会充斥我们的大脑,主要原因还是接触的时间太多。
每天被那些网络流行语一遍又一遍地洗脑,自然想不起来其他词汇,因此我们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在深阅读上。
出版人李昕说:“浅阅读是需要的,但止于浅阅读是不够的,要保证阅读的品质,还有赖于深阅读。”
在李昕看来,长期被动接受浅阅读的人,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就连阅读复杂文本的能力也会降低。
而深阅读是伴随思考的阅读,能通过训练实现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的全面提升。
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接收到的是各种包装精美的知识快餐,各种别人总结好的信息、观点。
越来越多的人,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不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观点和结论,渐渐成为他人观点的附庸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认为,要摆脱这种任人摆布的思想上的愚弄,唯一的秘诀就是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越主动越好。
因为主动,就意味着需要思考、需要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你阅读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做自己思想的主宰吧,共勉。
看更多走心文章
品
你点的每个,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