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到底有多大来头?99%的宜川人都不清楚…

发布于 2021-09-12 12:10

一步加强城区犬类管理
,遏制犬类


扰民、伤人以及破坏市容环境等犬类突出问题,切实增强市民规范养犬意识,优化城市环境,深化文明城市建设,6月份,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开展犬类专项整治行动,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整治区域:城区(尤其是各住宅小区,城市广场、市民公园、体育公园、游步道等公共场所及周边区域,雄风永利、印象城、大润发、小百货等商超市场周边区域,诸暨中学、二高、浣江初中等学校周边区域。)
二、整治要求:
1.规范养犬。犬主应严格遵守《绍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及时给犬只登记办证和年审。
2.健康养犬。犬主应及时对犬只进行常规健康检查,按时注射相关疫苗,不得随意抛弃。
3.卫生养犬。遛犬时要避免犬只随地排泄,及时清理犬只粪便,自觉维护城市卫生环境。
4.文明养犬。保持睦邻友好,避免因犬只吠叫,侵扰他人正常生活。
5.安全养犬。每日19:00至次日7:00可携犬出户,出户时应使用绳、链等牵引,避免近距离接触人群。不得携带犬只进入学校、商店、市场、医院、影剧院、风景区、车站等公共场所。




来源:浙江发布2017年6月16日,在街边马路市场,有人在售卖地皮菜(雷公菌、鼻涕

 秦汉时期

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前期属晋;魏武侯二十一年(前376年)韩、赵、魏分晋后,属魏国上郡定阳邑;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秦代魏,魏就黄河以西上郡15县于秦后,遂归秦国。

秦汉(前221~公元220),秦置上郡辖定阳县,今云岩河古称定水,城建定水之阳而得名(古址在今延安市临镇固县村。

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增设西河郡。辖县境阴山县(古址在今党湾乡景阳村河南附近)。因城建丹水之阴而得名。东汉时(25~22),将雕阴道(今富县)撤销划归定阳县辖。到灵帝中平六年(189),为匈奴占据,郡、县俱废。


三国时期

三国、晋(220~420),为羌胡地,唯东晋属前秦为定阳邑,十六国后为秦。

北魏(420~534):属东夏州,置乐川郡,辖定阳县。太和八年(484),继在今境内薛河川置安平县,属乐川郡。太和十八年(494),又在县境白水川(今寿峰川)置永宁县,属乐川郡。古城在今寿峰上涧头村附近。临戌县《延安地区地理沿革》即乔居县,原在内蒙杭锦旗境内,因辖地被匈奴占据,太安二年(456)迁设在宜川县境西北部平陆堡属定阳郡所辖。

西魏(535~551):在古孟门河西地置汾州义川郡(州、郡故城在今牛家佃乡固州村)。大统三年(537),置义川县,因赤石川曾名义水而得名(古城在今高柏乡郭下村)。并置永乐县(城在今云岩镇),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属义川郡。大统十三年(547)改永乐县为云岩县。改永宁县为太平县。大统十七年(551)改安平县为汾川县,属义川郡,汾川故城高树山南若多村(今秋林乡大子村)。废帝三年(554)因汾州与河东汾州同名,改汾州为丹州(丹州故城同汾州故址)以丹山而得名。

宜川县(3)北周保定二年(562),汾川县城移至库利川甚塞原(云岩镇泥湾峁附近)。大象元年(579)分汾川、云岩二县地置门山县,属义川郡(故城今延长县门山村)。是年又改义川县为丹阳县,以丹阳川而命名。

隋唐时期

隋(581~618):继南北朝而立。开皇三年(583),废义川、乐川二郡入丹州,复改丹阳县为义川县,属延安郡。开皇十八年(598),改太平县为咸宁县。大业初(605),废丹州、门山、云岩县入汾州县,属延州。仁寿三年(603),汾川县曾迁城于甘泉坊(今富县茶坊一带)。大业十年(614),又移城土壁堡(见《寰宇记》)。《延安地区地理沿革》称,大业三年至十三年(607~617),于义川县城内设延平县,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县属丹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丹阳郡仍为丹州,属关内道。武德三年(620)又析汾川县地。开元二十二年(734)迁城于今阁楼乡汾川村。置门山县,析义川县地置云岩县永徽二年(651),始由今固州村迁丹州城,由郭下村移义川县城治于赤石川口(今县城地址),城内兼设丹州。天宝元年(742)改丹州为咸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丹州。

五代周(907~960):废咸宁县入义川县。

宋元时朝

宋(960~1279):恢复唐代旧制。淳化五年(994),改道为路,以丹州咸宁郡属永兴军路,复置咸宁县。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义川县为宜川县。康定二年(1041),置永定郡于敷城县(今洛川与黄龙交界一带),领宜川县。熙宁七年(1074),改云岩县为镇入宜川县,门山县改隶延安府。
元(1271~1368):改鄜延路为延安路,至元二年(1265),省门山县入宜川县,六年(1269),撤丹州入宜川县,属延安路。

明清时期

明(1368~1644):洪武三年(1370),明师克延安,仍为宜川县,隶属延安府。

清(1644~1911):清王朝袭明代建制,仍为宜川县,隶属延安府。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设榆林道辖宜川县,废道后,直属陕西省。二十四年(1935)门山县归延安县。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解放区在县境北赤镇(今新市河乡北赤村)置“宜川县人民政府”,第二年移住临镇,更名为固临县。民国三十年(1914)将县西南地区之一部划归黄龙设治局。

1947年10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2、4纵队第一次解放了宜川县城,军队撤走后,复被国民党占领。1948年春,毛泽东亲自部署,彭德怀亲自指挥了“宜川瓦子街战役”。宜川县城复于3月3日建立民主政权。仍置宜川县属黄龙分区领导。建国后于1950年废黄龙分区,宜川县改属延安专区。1958年,黄龙县入宜川县。1961年市县行政区划整编,复置黄龙县,将圪台街砖庙梁、黄龙、崾、小寺庄5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黄龙县辖。至此,宜川县迄今(2013年)再未变更。

来源:百度百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