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你介绍一位得到高研院西安校区的同学,她的名字叫黄夏。她的故事或许会给你我带来一些启发。
有一年,黄夏从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跳槽到一家四五百人规模的民营企业,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COO。
这肯定是好事,但你细想一下,这里面的难度可不小。这家民营企业一定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还必须通过一个全方位的改革才能解决。否则你想想看,这家企业完全可以从内部负责业务的人里面提拔一个人做COO就行了,而不是非要从外招聘空降一个这样级别的高管。我们都知道,空降兵的存活率一般都是很低的,更不要说像COO这样一个核心的位置了。
所以,黄夏清楚地知道,她面临的是什么局面:自己即将处在风口浪尖的中心,所有人都会盯着她的一举一动,下面的同事未必配合,甚至很多人都会盼着她早点出局。而老板又对她抱有极大的期许,但这个期待是有时限的,一旦时限内没有达成,对她来说,结果还是会出局。所以,这一仗对她至关重要。
面对这样的局面,该怎么办呢?
通常来说,惯常的做法是,先充分理解老板的意图,确定一个大目标。然后花上相当一段时间跟各部门充分沟通,搞好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稳扎稳打。
但黄夏觉得,不能这么干。这么干太慢了,而且还没有效果。那应该怎么办呢?
后来,黄夏找到的突破口,是故事。她觉得,作为外来者,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大家尤其是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切实地感受到你的到来。毕竟公司已经有四五百人了,让这么大一支团队从认识自己到认同自己,速度太慢了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有一个让大家乐于“主动传播”的故事,那你的到来,就会在所有人心目中,留下实质性的印象。
那什么样的故事,是大家乐于传播的呢?
黄夏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她拿电影来举例子,你想想看,在电影的人物塑造里,什么角色会令人印象深刻?其实不是那个自始至终的好人,而是刚开始被误解为坏人,后面实现反转的人物,才会让人印象深刻。因为这样的反转能制造人们情绪上的波澜。
按照这个思路,黄夏决定自己要先从“做坏人”开始,她快速搞出了一个其实非常粗糙的职级体系,并且向全员宣传,在公司上下制造了一种全员要变革的紧迫感。目的就是让员工记住自己这张黑脸。一开始的时候,这个措施推出,果然收到了各种反对的声音。那个时候压力真的是很大,但黄夏挺住了。她在推行落地的过程中,主动优化,开始一步步释放有利信息。比如调薪方案会配合职级的调整,相应的福利制度和绩效体系都会获得重建等等,总之,她逐渐地让大多数员工感到这个变化是利好的,而且是公开、公平的。
这样一来,大家的情绪确实发生了反转,本来觉得这个新来的COO不太靠谱,没想到还是挺为大家着想的。大家对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一下提高了。当然,黄夏告诉我们,这一步其实是挺险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有资源的支持,而且你的专业度能让你收得了场,如果真的搞成了一个烂摊子,那提前出局的就是你了。
你看,黄夏这场仗,最大的难点就是要让一群对立的人,认可和接受自己,但她不会靠着自己的权力去压制,或者许以重利去收服,她的方法,还是制造一个反转。只有这一步还不够,要在企业里真正站稳脚跟,获得重要部门负责人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我举个例子。在一次讨论各部门第二季度目标的会议上,她有意把一个部门的目标调得非常高,还横向对比了这个部门和其他事业部的差距。在黄夏讲了十来分钟之后,这个事业部负责人终于绷不住了,憋红着脸开始摆事实、说困难,谈不满。黄夏没有打断他,就这样看着他说了四十多分钟,这个负责人的情绪从生气到激动,到平静到忐忑,最后自己不说话了。为什么?
一方面,这家公司原来的风格是比较沉闷的,大家有什么话都藏着掖着,不会直接挑明。但被黄夏这么一激,这个负责人可以说是把自己心里的话全说了。再加上黄夏在旁边一言不发,这个负责人刚开始的激动过去之后,这种氛围的尴尬,会让他有点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这个负责人也知道,自己的部门确实是存在问题的,目标肯定不可能像他原来报上来的那么低。
现场沉默一分钟后,黄夏问他:你是不是还是觉得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这个负责人说,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黄夏紧接着说:“其实我听下来,你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线的问题,一个是没有实验室资源和人力资源。一个月内,我帮你搞定这两个问题。那你再重新定一个你自己觉得合适的目标吧。”
后来,这个负责人就定了一个比自己原有目标高,比黄夏定的目标稍低一点的目标。两周后,黄夏就帮他匹配了相应的资源。
你看,这就是人为制造一个冲突,然后再成功解决这个冲突,从而完成一次角色的大反转。就这样,黄夏用了5个月时间,在这家企业打开了局面。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