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打坐、冥想是一样的吗?

发布于 2021-09-14 07:08

静坐的修行(或养生)方法在佛、道均有(儒家本人研究浅薄,不敢造次) 姿势多样,或跏趺,或狮子,种种名称,不一而足。静坐之奥妙,佛教重修心,道家重养生,凝神固气,止观双修、通脉络种种,不一而足。


打坐是佛教的功夫说法,“出家人十年盘得一副腿”。姿势限于各种盘腿坐法。因此可以说打坐是静坐的子集。

冥想则完全是另一个话题。可称之是训练精神力的一种方法,从而达到放松、放空、凝神一处或迈入虚空的境界。在静坐时,完全可以配合冥想。当然,冥想的姿势也绝不限于此。

也有人表示都一样,只是细节有差异,不同地区出现,因此名称就不同了。
道家:中国是唯一延续的文明古国。这个文明可不是什么山顶洞人的文明。而是超前文明。从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到一些线索。
中医,脉络,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天时地利,二十四节气,易经,中药,这些都不是几百年文明可以研究出来的内容。
这是一个完整体系。应该称之为人体自然相互关系研究体系。目前的科学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起码中国古文明比现在发达一万年以上。是现在的科技基础上超过一万年。


其中,最核心的道家出自轩辕皇帝问道广成子:归根曰静。
静,是中国古文明的核心工具。孔子的儒家说,一以贯之。以什么贯?知止而后能静。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所以,中国人忘本,是真的。静坐,入静,是中国人的根。所有古学问,都与其分不开。
而道家却并没有达到巅峰。静坐,也称之为静默,静坐,坐定。
佛学:释迦摩尼前也存在佛学,只是不完整。跟道家类似。敷佳梵歌里,就提到入静。却没有更仔细讲。有瑜伽,冥想。
到释迦摩尼出生,才把佛学完善。领先一切地球学问之巅。佛陀带领僧众,托钵乞食,回来静坐。称之为入定,禅坐。而佛陀与其他地球古文明不同。第一次提出,静坐不是为了入定,而是为了通过入静,发现自己的本心为目标。


佛陀去世后,出现各种混乱。到了近代,就出现了印度,缅甸的禅林。
虽然传承了部分佛陀时代的方法,却不完整。回到了打基础部分,本心都不再有人提了。而本心说却流传到了中国。是不是很奇妙?一饮一啄。
而这个传递者,就是达摩。然而,资料进入了中国,禅宗却只传六代。到最后,静坐都被遗弃了。自然就没有人可以继续做到前人的高度。也开始失传。
还好时不时会出现天资绝顶人物,能时不时的捡起来国宝传承。如虚云和尚和南怀瑾老师。

说到底打坐是为了静坐,静坐是为了静心。静心是目的,是根本,打坐,静坐,冥想都是方法。

所有的静坐,最初三调是一模一样的,调资势,调呼吸,调意念。调意念就是前面提到的思维修或者冥想,佛教通常叫做观想,名词不一样,它们内在的作用,所要达成的结果是一致的。

下面介绍一种静坐的呼吸法门,供大家参考。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腹式呼吸有祛病延年的奇功,创造了“吐纳”、“龟息”、“气沉丹田”、“胎息”等健身方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对腹式深呼吸尤为推崇,他每天于黎明至正午之间行调气之法,仰卧于床上、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距身四五寸,两脚相距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唾液)。然后,引气从鼻入腹,吸足为止,久住气闷,乃从口中细细吐出,务使气尽,再从鼻孔细细引气入胸腹。这种腹式深呼吸,吐故纳新,使人神清气爽。明代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写有养生十六字令:“—吸便提,气气归脐;—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十六字秘诀,包含了提肛、咽津、腹式呼吸三种保健练功方法,是祛病健身延年的法宝。


腹式呼吸之妙
人的呼吸形式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胸式呼吸主要是依靠肋间肌的收缩来带动胸廓,从而牵动肺部而进行的呼吸;腹式呼吸指以隔肌的上下运动来扩大和缩小胸腔为主,肋间肌运动为辅而进行的呼吸。两者相比而言, 腹式呼吸弥补了胸式呼吸的缺陷,其好处多多。
一是锻炼肺泡,增加肺活量。胸式呼吸时肺活量小,肺组织利用率低,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占全肺五分之四的中下肺叶的肺泡却处在“休息”状态,呼吸一次约5秒钟,吸入约50D毫升空气。这样长年累月地下去,中下肺叶得不到锻炼,长期废用,易使肺叶老化,弹性减退,呼吸功能差,肺活量下降,这样一来就不能获得充足的氧,也满足不了各组织器官对氧的需求,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肺的退行性疾病多侵犯中下肺叶,偶感风寒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胸式呼吸不利于肺部的健康。腹式呼吸好就好在,呼吸时隔肌上下活动范围加大,胸腔容积得到最大范围的扩展和回缩,呼吸一次约为10至15秒钟,能吸入1000至1500毫升空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肺组织,使中下肺叶的肺泡在换气中得到健康的锻炼,改善了肺部的血液循环,从而防止肺的纤维化,延缓了老化,保持良好的弹性,提高了肺活量,可使机体获得充足的氧,随血液运行而布散周身,并能满足大脑对氧的需求,使人精力充沛。由于肺功能增强,无形中增强了肺部免疫细胞对尘埃和病菌的吞噬和清除能力,有效地预防了肺部多种疾病的发生。


二是促进腹部运动,防范多种疾病。我们知道,大腹便便的“将军肚”是孕育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温床,如能坚持做腹式呼吸运动,随着腹部凸出及缩回的节奏,可使腹肌得到有效的锻炼,消除堆积在腹部皮下的脂肪,改善体内的脂质代谢,起到防治血脂异常、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病的作用。腹式呼吸时的腹部运动,对整个消化道是种极好的调节,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利于腹腔,肠系膜的气血运行,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加快肠道内粪便和毒素的排出,预防中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内外痔、大肠癌等病。腹式呼吸还可舒肝利胆,改善肝功能,促使胆汁分泌,对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等都有很大好处。
三是疏通经络,健脑安神益智。人体的足厥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带脉等经络通过腹部,遍布着几十个穴位,尤其是神阙穴(肚脐),是人体先后天经气运行的枢纽。而腹式呼吸对经络是良好的锻炼,有利于经脉的运行和经气的流通,保持了内环境的稳定。尤其是在做腹式呼吸时,精神专一,意守丹田,在这种禅悦的气功态下,生命节律井然有序,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和谐平衡,这对防治神经衰弱、情绪抑郁、失眠等症大有裨益。
四是改善盆腔血运,增强生殖健康。随着腹式呼吸时的腹部运动,改善了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增强了生殖系统的健康。如果将腹式呼吸法中的顺式呼吸、逆式呼吸与提肛运动结合起来,更会起到益肾强精、延缓性腺衰老之妙。对防范卵巢、子宫炎症和男子前列腺增生都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