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速读|首个地方指南!江苏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试行)》

发布于 2021-09-14 07:21


日前,江苏省正式发布《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试行)》是继(数字乡村怎么建?国家七部委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第一个地方指南。指南主要面向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适用于指导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的数字乡村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从建设内容、建设运营模式、建设实施路径、保障体系和参考评估指标等方面,为全省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指南给出数字乡村:



一、总体架构

二、建设内容

(一)乡村基础设施

推动水、电、路和通信、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水平。加快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全面实现乡村数字基建跨越式发展,为数字乡村的发展提供有力底座支撑。

(二)数字乡村支撑中枢

按照集约利用、共享复用的建设原则,以数据资源治理中心、智能资源服务中心为核心要素,以数据驱动、技术驱动为特征建设数字乡村“支撑中枢”,全面支撑农业生产、生产性服务、乡村治理等创新信息化应用,助力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

(三)乡村数字经济

以数字农业为抓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等领域深度融合,围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数字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乡村新业态培育等方面,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以数字化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四)智慧绿色乡村

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品、农村空气质量、水源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自然生态质量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开展精准化监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优化工作效率。

(五)乡村数字生活服务

以信息技术提升惠民便民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医疗、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延伸到村,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提高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丰富乡村的数字化生活。

(六)乡村数字治理

以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党建、政务、村务、基层综治、应急等乡村治理能力提质增效,推动乡村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三、建设运营模式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各地实际需求和发展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特点探索多模式建设和运营工作,实现数字乡村发展创新、集约、高效、可持续。

(一)乡村分类建设

根据江苏省各县(市、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尝试形成创新标杆型、特色引领型和智慧基础型等发展分类。各县(市、区)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建设原则,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建设内容,选择建设运营模式。

(二)建设模式类型

数字乡村建设应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除应急、政务、安全等领域外,积极引入企业参与投资和运营。数字乡村的建设运营模式可分为政府投资社会主体运营、政企合作建设运营和企业投资独立运营。

(三)模式匹配建议

根据上述建设运营模式分析比较,以项目类型作为建设运营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考虑项目属性、涉密性、投资规模、专业跨度、共享性和专业难易等六个方面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建设运营模式选择。

四、建设实施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实施路径为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技术标准和网络安全。

五、参考评估指标

数字乡村参考评估指标体系由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支撑中枢、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乡村、乡村数字生活服务、乡村数字治理、保障体系等七类指标组成,包括29 个一级指标,56 个二级指标。结合我省乡村发展现状,将二级指标定义成控制项(23 个)、评分项(19 个)和加分项(14 个)三种属性,控制项是数字乡村建设是否达标的必要条件1,评分项和加分项为数字乡村分级分类建设的充分条件2。通过定性定量等多种方式,对二级指标完成度进行成果评估,形成科学规范、客观公正、适用性广、操作性强的数字乡村建设评价体系。本评估指标体系仅作为初步参考依据,后续将出台细致完善的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全文。

来源 | 转自江苏网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of Public Policy, Peking University)是由北京大学批准设立,挂靠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管理的跨学科政策研究机构。中心以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与 实施的科学化为研究宗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政策研究发展创 新性理论,促进多学科交叉,提供政策咨询。中心研究人员以北京大学 教师为主体,并聘请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政策领域专家担任兼职 研究人员,学科背景包括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区域与城市管理、 计算机科学、药事管理学、人口学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