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当代艺术到底在干嘛?

发布于 2021-09-14 07:50

2010年,在纽约现代博物馆的展厅里,放置着一个长条桌,两把椅子。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著名行为艺术家)坐在桌子一端,另一端是前来与她对视的观众。她穿着红色的长裙,扎着麻花辫侧向一边,面无表情的坐着,每天在美术馆坐6小时,每周6天。在对视的参与者中,还包括美国著名好莱坞演员莎朗·斯通、歌手Lady Gaga等人。

看到这里,很多在场的观众,还是不明白艺术家的这一系列迷惑操作有什么意义。直到阿布拉莫维奇的前男友乌雷(德国行为艺术家)出现在她面前,如同观众一样,与艺术家面对面坐下,两人深情地对望着,只有彼此,全然忽略一旁的围观者,阿布拉莫维奇的眼里闪着泪光,场面十分触动。

艺术家与昔日爱人的对视

这时很多人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观众们在一旁鼓掌,他们之中有的并不认识乌雷,但似乎一眼就看穿了这两人的关系,乌雷的出现让原本重复的行为更加戏剧化,很快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联想。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现场

这场行为艺术艺术家总共对视了1500多人,700多个小时,持续数十日的行为,被传播的仅是前男友出现的那几十秒。而艺术家的这一行为,在艺术史中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当代艺术。当你接受了这几十秒的“行为艺术”时,你在接受什么?

1997年一个炎热的夏天,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推着一个巨大的冰块,穿过墨西哥的大街小巷,最初推起来费劲的巨大冰块,随着时间变化和艺术家行走的过程,不断融化,最后成为行走的轨迹里一条若隐若现的水渍,直到最后这块冰完全的消失,消失在空气中。

弗朗西斯·埃利斯,实践的悖论——徒劳无功,1997年

埃利斯在墨西哥的街道走了整整九个小时,用时间和精力换来的是毫无意义的结果。有人会问这个行为有什么意义吗?这也能叫艺术?

艺术服务对象的转变




什么是雕塑?什么是绘画?每个人仍然坚持过时的想法,过时的定义,好像艺术家的角色并不是准确地提供新东西一样。

——毕加索‍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拉斐尔式望而敬畏的宗教画,达芬奇式逼真的肖像画,莫奈式色彩明亮的风景画,不再成为主流,取而代之的变成了大家看不懂的波洛克式的泼墨画,大块颜色铺开的“我也能”画,还有我们现场常看到的“无厘头”的当代艺术。

拉斐尔,雅典学院,湿壁画,1510-1511年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艺术功能的转变,过去艺术是服务于皇族、宗教、有钱人的,他们喜欢什么,艺术家便画什么。而取代这一切的根本是艺术家不想做服务员了,也想让自己开心开心。

所以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别说你不懂了,连权贵有钱人都看不懂,这时的艺术家,压根不需要别人能懂。于是就会有人问画抽象的艺术家:你这画的什么也不像啊,看不懂。艺术家通常也不会作出解释,大概是想说:懂人自懂。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来自二战结束后,不仅是艺术家,每一个受到战争创伤的人都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时期,服务于精英阶层的艺术家开始了自省之路——我现在画的那些被英雄化的战士,被供奉的神明,被美化的风景能呼唤内心的共情吗?

莫奈,日出印象,1872年

因为战争带来的只有毁灭与死亡,而活着的人一直活在痛苦中,再美的艺术品都无法达到共鸣。美的事物不再能成为人类的镇痛剂,它反而会让痛苦之中的人顿时醒悟,去思考战争背后的意义。艺术家便是这一类人。

泼墨画,波洛克,抽象绘画代表人物

当人类的痛苦被忽略,艺术家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表达在战后的废墟中还残存的关于人类的阵痛和反思。于是便有了抽象绘画,艺术家将自己内心的情绪藏到画里,接着开始有了更加大胆的艺术家用作品告诉大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和对未来的预知,艺术的疗愈开始被普通人需要给人以慰藉或反思,而这就是当代艺术。

说的更简单一点,以前的艺术是给贵族欣赏的,现在的艺术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那为什么看到就是赚到的事,我们不愿意做?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当代艺术



讲道理说,因为它不“美”。在我们惯性的思维里,艺术一定是要欣赏得来。这就好比两个谈恋爱的人,外表是第一眼的直观印象,如果觉得外表符合自己的审美,才有聊下去的欲望。显然当代艺术在现代人看来,就不长在自己的审美上,从而欣赏无能。



后来在当代艺术里的大部分作品,它们透露着人的情绪、身体的破碎、生命的纯粹。这些东西在现代人看来是血腥的、残忍的,不美的,而这就是现实。我们始终无法直视现实本就残酷,就像恋爱时只想玩玩的人不会跟你走心。一旦提及现实,他会打断你说:我们好像不合适。

伊夫·克莱因,身体绘画

1960年,艺术家克莱因邀请了九位音乐家和三位模特到展览现场,艺术家每隔20分钟弹奏一个音符,在克莱因的指挥下,身上涂抹颜料的模特用身体在画布上移动形成了最后的创作。

常有人说现实远比电影更狗血,艺术同样。艺术家只是将“狗血的剧情”搬进美术馆,观众却很难买单。这里可以把艺术家比作一个导演来看,电影的内容即是一件作品。当观众走进一片漆黑的电影院,看到的电影是一个故事的结尾,没有前面的剧情铺垫,谁能看懂?当艺术家直接将结果摆在我们面前,观众缺乏的是对过程的想象。

面对难懂的当代艺术,我们应该怎么办



面对一个搞不定的恋爱对象,是不是得追?便开始不足够喜欢,但因为搞不定才具有挑战。

那面对难懂的艺术怎么办?一个字:“学”。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艺术作为浩瀚书海里的一类,为什么你选择看人类学,社会学,成功学,就不能看看艺术学?要说夏天去哪里避暑?去艺术类的书籍区看看,一定是全场最冷的地方,因为它冷冷清清。

随着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开始建设自己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从业者希望通过引入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展品,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而观众欣赏艺术的成本仅是走进美术馆,即便无法拥有它(因为太贵),但可以近距离的观看它,这已经是文明的进步了。

回过头看上面提到的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是希望通过人与人的对视,打破群体关系中的偏见和隔阂,在美术馆这个特定的场景进行对视,仿佛也在告诉观众艺术就在这里,你的参与会变成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项“活动”。

那个推着冰行走的“无聊”艺术家,他似乎在讲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关于存在的意义,时间的意义。艺术家旨在说明,世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暂时的,而我们进行的那些过程,追溯的结果是否也具有意义呢?艺术家做的这一切是否有意义呢?也许一切意义仅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概念罢了。

艺术可以不说明意义,但是让观者引起的思考却是最难得的意义。

为什么要了解当代艺术



在《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们的故事》这本书里,关于当代艺术的定义,作者也给出了两个标准:
  1. 是否能回归到当下人的生活本身,启发人类真实的情感,反思社会的现实问

《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们的故事》,苏也著

这本书不像艺术史那么晦涩,生硬,作者更多的是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在思考当代艺术何为。

我们也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反思我们该如何面对新的事物。

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曾说: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偏见,也来自有限认知里的一种局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国内艺术家的作品走入西方市场时,西方人会认为一个微笑劳作的农民是虚伪,不真实的,而辛苦了一天,在路边休息的农民更具有当代意义。因为我们的艺术让世界看到的窗口只有这么大,他们能看到的我们也很局限。

但其实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进步,农民不再只是靠自己的身体去劳作,而是由技术逐步代替了双手的劳动,微笑的农民也代表一种真实的社会现状。无论是哪一种农民的形象,它的存在都在其特定的时代里有着各自的意义,这便是当代艺术的意义。

-----------------------------------------

我们了解当代艺术,是在用一种更开放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无论是面对一个事件发生,一部电影或是一件作品,都需要带着思考的能力和怀疑的追问。记得在大学里,老师最常说的:“看待艺术和对待生活一样,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放下偏见学会观看,便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 | 西丁

-END-

卓尔书店
在这里,再读书。
444篇原创内容
你的每个赞和,我都喜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