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 | 解读“碳达峰碳中和”
发布于 2021-09-14 08:16
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下《巴黎协定》,掀起了全球绿色低碳的转型大潮。“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做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目标,被首次写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过去几年间,全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一的北京,无论是市场形态还是制度设计,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总结。近期,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解读节能减排绿色转型的北京样板。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经过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碳中和,则指的是通过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将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减至最低程度,然后通过森林碳汇或捕集等其他方式抵消掉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源与汇的平衡。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介绍,“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个人和企业实现降碳的努力有哪些?
对企业来讲,鼓励企业参与一些市场化的这种机制和手段。比如,设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市场中,企业可经过提高自身的能源效率和技术改造,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此同时,排放超过限定额度的企业,能够从市场上通过购买或者其他一些方式,来满足企业履约的标准和义务;而对于个人降低碳排放的途径,主要是从大家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等。
申请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需要具备哪些资质?个人是否可以申请?
就目前来看,对于北京市场而言,碳市场交易主体主要是纳入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还有少量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
全市哪些行业的企业申请了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碳市场覆盖了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工业、服务业、交通等8个行业。2020年我们有800多家的重点企业进入到碳市场,包括企业和公共机构,但具体的名单和数量仍是动态调整的。
应该说,全市来看大概有800到900家左右的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了我们的碳市场。另外,采取适度从紧核发排放配额,碳市场每年核发的排放配额与排放总量相比缺口保持在百分之五左右。
业内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直接影响后期降碳效果。碳排放交易市场如何定价?
北京碳市场遵循市场机制,采用市场定价。北京碳市场启动以来,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交易较为活跃、碳配额价格也在稳健上涨,在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中碳价最高。2020年,全年试点碳市场配额成交是470万吨,交易额2.45亿元,碳配额均价超过50元/吨,线上成交均价89元/吨,最高价突破100元/吨。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4083万吨,成交额超过17.2亿元。各类碳交易产品累计成交近68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4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本文只供光伏人学习讨论之用,无任何商业用途!
往期回顾
【联系我们】精诚合作 共创价值
【柔韵微家】瑞丰达·妇女微家交流座谈会
【精彩回顾】上海展会圆满结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