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线上电话交流会2021.9.14
发布于 2021-09-15 00:45
首席财务官 孙洪斌
首席技术官 罗七一
Q-收购科瑞的情况?
和科瑞交往很多年了,我们支架上是雷帕霉素,他们是我们多年的供应商。拿了CE、FDA的证,对于上游药物的供应,我们第一要求不是价格,而是品质,并且要能供应全球,科瑞对我们有战略意义。其次原料要保证量和价,过往2年是微创支架走到海外的重要进程,最终上周末招拍挂成功,拿到了公司的控制权。在药的开发和品控上能帮助我们走的更远。
Q-未来孵化业务的进展?
五官科走的比较前面。包括眼科的OK镜、人工镜体以及人工镜体置换超声乳化的设备。齿科是种植牙和正畸的产品。耳科方向,助听耳蜗的方向。鼻科是鼻窦的药物支架的系列产品,布局比较全面,都还比较早,产品进展都在研发阶段,走向临床会有更多的细节。
IVD的新冠试剂盒拿到CE批准,很快拿到商务部的白名单,还有就是分子诊断的POCT,和公司心血管业务找到更多的切入点,逐步进入诊断领域。
康复这块,神经康复,运动医学康复。国人越来越重视康复的问题,针对专业版和家庭版的,不管神经康复还是脊骨康复。布局的比较全的。
医美方面,除了做冷冻减脂的设备,通过能量平台减脂。也是专业版和家庭版。还有皮肤上从疾病到美容都在做,悦肤达的产品,从用的到药妆都在做。
还有辅助生殖,泌尿科的产品,有些已经拿证。包括呼吸科、消化科,非微创传统领域,我们都有很强的团队,我们都在开发。
现在很多都在可行性研究,早期样品设计的阶段,进入临床后会有更多的进展公布。
Q-骨科集采的展望?
集采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快速进入市场,拿到市场份额的方式,中国起步晚,通过2014年的收购进入骨科,骨科真正的国产化更晚,髋膝拿证才2年,通过集采拿到份额是我们最重要的。
中国业务占集团骨科业务的占比低于15%的,一方面我们积极应对,哪怕价格下降比较大,但我们是增量市场。海外随着疫情的稳定,还是每年有序增长。虽然骨科价格会下降,但对我们来说份额是最重要的。
Q-大冢制药是财务还是战略投资?
最早是为了和微创在业务上有互动,但大冢制药毕竟是制药公司,他的医疗器械也没有太大的发展,更多是在董事会上参与一些讨论,相对是非主动性的投资人,但也不是完全的纯财务投资人。
Q-利润现金流的优先级怎么看?
回到集团来看,集团盈利能力未来一定是提升的,但早期研发项目的投入还是较大,哪怕有些子公司盈利了,我们更多的是按子公司来看,00853是看合并的结果。
Q-怎么选择项目优先级和激励?
最有利的激励措施就是以子公司运营的激励,比如五官、眼科,都是以子公司的构架,员工早期就像天使轮一样,自己投些钱,也有股份,一开始就和公司绑在一起。短期激励,比如雏鹰培育计划、领头雁的人才补贴等,还包括精神层面,给他足够的空间去成长。加上股份参与,还是比较适合我们运营模式的。
Q-支架在海外的临床进展及花费?
支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临床的花费是过2000万美元以上的,分年进行,和雅培对照,今年植入量大概50-60%,明年资金消耗量还是挺大。
Q-稳态的冠脉支架利润率的大概多少?
冠脉利润率大概稳在10%。利润率的提升,一块是中国,集采定完价后,下半年我们看看火鹰是否能拿更多非标的份额。第二是海外市场,海外火鹰卖的比较好,海外除了德国和中国集采差不多,绝大多数国家支架的价格还是非常好的,会带来收入和利润,是比较重要的提升点。
Q-IVD的集采及未来的规划?
IVD去年就进入了,我们做的不是化学发光,对我们来说,现在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支持新领域的进入,切入点就是新冠,之后做分子诊断,现在不做化学发光。POCT和我们有协同效应。
Q-肿瘤介入的布局?
我们在做能量平台的业务,比如肺部机器人,自然腔道的,呼吸道,未来可以做消融的,早期布局吧,还没有做的分很细的,还是先做怎么应用能量平台,比如冷冻、消融、PEFA,可能会肺部和呼吸道会走在前面,肝脏可能后续跟进。
Q-尽善尽美科学基金的股权结构?
这是家慈善基金,主要目的是和微创现有领域是比较契合的,心血管、神经介入、脑血管,给支付不起的患者提供财务资助,以及在这些疾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和院校研发提供赞助。
2012年开始到现在,是很稳定的投资者,收入都是用来做慈善项目。
Q-神经介入的弹簧圈在美国走的是什么申报通道?
是510K的,和火鹰的分类不同,火鹰是带药涂层植入人体后要求更高,偏3类植入,不是510K的,弹簧圈拿FDA尽管是510K还是很有挑战的,中国早期那么多弹簧圈都没拿到,具体的工作大家可以和神经介入同事或者罗总沟通。
火鹰拿证需要在几个大国家和洲进行临床研究,预计2024-2025拿证,美国和日本一起拿,现在最大的挑战是疫情造成的临床入组比我们预期的要慢一些。
Q-蜻蜓眼和现在腔镜的区别?
蜻蜓眼是从图迈剥离出来的产品。它主要是一个电子镜,现有的腔镜大多数是光学镜,做3D很有挑战,从原来的2D,都是提升清晰度,从4K到荧光,光学镜通过软件的手段做二维转三维,我们看到STORZ和奥巴除了做光学镜,为了考虑手术的三维化和机器人化,在陆续推出3D的电子镜,电子镜有深度,能帮助医生做手术,定位也更高端,比光学镜贵50%-100%,本身图迈就是手术机器人的系统,都是电子镜,就从图迈剥离出来,电子镜比光学镜来看还是小众,价格非常高,我们希望从3D蜻蜓眼的电子镜,从2D切换到3D,会和现有腔镜做竞争。
Q-图迈机器人的定价?
不会低价竞争。这套系统本身就是高精尖的,推广过程中不是靠机器降价来推广的,在手术机器人的推广上更多的是培训医生,让他们快速适应使用,从传统腔镜手术切换到机器人。
Q-图迈的商业模式和海外一样吗?
立足国内,机器系统+专有耗材+服务。类似达芬奇的模式,是很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培训和提供耗材上有我们独有的特点,具有本土优势。
Q-图迈现在报证的适应症及进展?
现在报证的是最具有挑战的泌尿科,空间狭窄和复杂度,导致泌尿是比较适合机器人的领域。第一个阶段植入已经做完,并且已经报证获得受理。包含多个术式,前列腺的切除,肾的部分切除,前入路和后入路端的。现在做Phase2的临床,拓展到阜外,胸科、妇科等等。设备会单独收费,耗材也会。
鸿鹄主要还是以耗材为主,mark球,还有低值耗材。最大的耗材是关节的植入耗材,鸿鹄的设备还没获证,怎么和骨科配套还没有具体的模式,总体是强协同。
Q-冠脉集采后的使用量?
已经超额完成。未来标外市场,但整体上毛利率是下滑了。
Q-集团内部怎么协调?
不管是哪方面的布局,我们布局的比较广,有各个领域,有产品上市才有销售协同,我们集团有营销中心,利用集团的资源来帮助每条线起到作用,比如市场准入牵扯到医院招标,如果子公司能协调去做,对进院招标的竞争力会增强。除了品牌影响力,在人际熟悉上也会有帮助,有协同性。比如找一个科室,很多产品一起进,比单个产品好很多。
另外比如耗材的生产,无论有源还是无源的,都需要专业的加工平台,如果小公司量小,周期长,价格贵,我们的宗旨就是帮助每个子公司成长,有些原材料在外面做要3周,我们自己内部可能就1周,尤其是部件和基础材料。
动物实验也是,我们也不希望泄密等问题,我们内部可以协调来做,费用比外面便宜,保密性也更好。
比如我们的数字计算中心,去外面做有线源分析,不仅贵,时间还很长,我们内部固体流体都可以做。
生物学评价,我们都在公司可以自己做,都是集团的协同效应。
管理上,子公司在早期的时候集团做的多一点,像电生理、心脉等独立公司,集团做的少一点,主要是董事会大方向的把控。
Q-起搏器的集采问题?
公司市占率是7%,应该是和波科差不多。现在都是地方的起搏器集采,量占比大概10-12%。地方集采以往也都是这样,除了冠脉的国家集采,其他都是地方性集采,公司面临集采产品线更多,通过代数迭代,提供的解决方案更多,有协同在里面,国内国外,起搏器也好,骨科也好,冠脉也好,产品线多组合是我们应对的方式。
起搏器中国业务占集团起搏器业务的占比还是比较小,所以我们拥抱集采,提升份额。
Q-tubridge定价比较贵?
我们定价是比较高,紧跟美敦力的pipeline,是高端产品,适应症是大动脉瘤,大动脉瘤用弹簧圈也不合适,之前弹簧圈定价也很高用不起,所以建议医生用tubridge,临床接受度也挺好,血流导向装置已经在研发新的一代了,明后年出第二代。现在没看到其他快上市的产品,真正进入临床的也就1-2家的。真正拿证也在23年以后了。现在香港上市的某公司说已经进入临床了,如果刚进入临床,至少还有2年以上,不会近期快要上市。
Q-海外短长期的规划?
看哪些国家是比较有优势的,欧洲有很快速增长,一部分是疫情恢复,另外一部分是启动了欧洲的临床,让欧洲的医生用我们的火鹰,有很好的效果,下半年会继续,明年也会增长。其他海外国家,美国和日本是我们很重要的2个大的市场,现在在临床阶段,需要3-4年才能批准,其他国家做直销的模式,像印度,前两年和当地的公司做了当地的合资公司,印度很有增量。还有南美的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市场,已经变成直销的模式。还有比较小的国家,中东的国家,快速的增长,土耳其、巴基斯坦,今明年看小国家继续增长,但优先级不如美国日本印度。
希望看到10-20%的市场份额,需要一段时间,时间线在3-5年,美国和日本要等到临床完成,注册证拿下来,那时候完成10%的市场份额的水平。
Q-海外两个子公司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收入向上的拐点?
我们骨科的业务在四季度可以完成理论上的盈亏平衡的里程碑,明年骨科的机会,在配合手术机器(鸿鹄)在美国拿到FDA的证,如果2022年能够拿证,会帮助我们骨科的收入有很好的机会。
CRM明年也会有很好的机会,我们已经启动了Invicta电极的临床,帮助我们ICD的产品线,如果明年能够拿到CE证的话,会帮助全欧洲的CRM收入提升的机会,现在ICD的业务就缺一个证,如果拿到能看到欧洲会有很快速的增长。
CRM在今年有个补足的产品,临床做的非常好,超出预期植入,希望明年尽快拿证后,原来最大的短板就补上了,从18年收购,预计花3-4年把产品的补足,才能有收入的上扬,明年拿证后,尤其在欧洲,我们还是期待收入快速上升的。
Q-母子公司的预算分配?
Q-图迈的出海是否有专利的问题?
没有专利的问题,整个手术机器人的出海会先放在关节机器人,海外的骨科占了85%以上,看到的趋势是stryker和mako的强绑定,我们没有专利问题,和mako 的路径是不一样的。
图迈不出海,是因为需要巨大的团队支持,耗材的支持,24小时的响应,我们要出海,要有充足的准备。
Q-美敦力主动脉瓣是否会上市?
有可能今年会上市,但已经是市场的第四个了,既没有球扩的不同特点,也没有自膨的先发优势,也是二代产品可回收的,不认为会对格局造成影响。
Q-无线起搏器的研发?
无线起搏器在做研发,在做样品的设计研发,出来比美敦力晚了很久,要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不能做me-too的,等到有进展的时候再更新。
在做左束支的起搏,有些创新点,在心衰的治疗方面起到作用,起搏器的趋势就是核磁兼容,和蓝牙远程监控,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欧洲的短板补齐了,中国的进口替代也在加速进行,中国要做国产化首先要有一个进口的产品注册,等同性,总是稍微慢一点,不希望在中国重新做临床,借助国外的临床数据,有些必须要做的我们再做,像国产的电极、将来高亚?的产品可能会开启一些临床。总体看国产的成长非常好,每年40-50%的增长,未来3-5年拿到国内30-40%的份额还是有机会的。
Q-电生理的市场空间?
你想想做房颤有多少病人,空间都是很大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10%的人有房颤,其中10%的人有需要做介入治疗的,都很大的市场,不是病人的问题,主要是手术的普及度,手术复杂,医生的学习曲线会长一点,现在就是扩大培训。从产品的角度说要让医生做起来变得更容易,更方便推广到各个医院去,这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中国10万例,10%的增长率,美国都是20-30万的病人,从房颤的量来说还有很长的路满足市场需求,医生培训、足够的推广、以及让病人意识到房颤是能安全有效治疗的。和支架不同,支架不装如果心梗是能让人体验到濒死的感觉,但是房颤没那种感觉,只是有些难受,对生命的威胁小一些,中国很多只有比较严重才会去治疗,治疗的意愿是不一样的,药物的治疗只有10-20%的有效性。还是要用器械消融的治疗。
星球已经正式运营,目前365元/年,也就是一天一元钱而已。
星球分享什么内容呢?
顾名思义,就是各种券商关于上市公司或行业的最新的电话会议调研纪要。
基本上,这就是一个调研纪要的汇集地,更新及时,纪要齐全,消费、科技、医药、周期、热点都有覆盖,很好的投资工具。
小韭菜认为,要跟踪企业动态、边际变化,上市公司电话纪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的工具。
特别是行业专家对于行业和公司的观点,不像机构研报只说利多,利空一笔带过或者干脆不提。
作为价值投资小散,没有渠道或者精力,亲自去做草根调研的情况下,参考行业专家的观点,非常有必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