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科神丨“最牛五篇博士论文”的不堪
发布于 2021-09-15 01:03
国际视野|企业家精神
IPAG高等商学院EMBA/DBA
前段时间国内自媒体关于“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神迹的非常流行,这个神迹虐得身处“苦海”的博士生们无地自容的。所涉的五个主人公当然全是高山仰止的学霸和科神,但是上述神迹果真这么邪乎?
“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所涉五个主人公分别是:张五常、西姆斯、萨缪尔森、维特根斯坦和德布罗意。
一、关于张五常
“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关于张五常的叙述是: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
KFC查阅英文维基百科,情况是:从1959年到 1967年, 张五常在UCLA学习经济,并准备PhD 论文(8年呀,KFC加注)。从1967年到1969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KFC在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上搜到Steven N. S. Cheung(张五常)最早文章是:Transaction Costs,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Apr 1969,Volume 12, Issue 1, pp. 23 – 42.
根据时间推断,1969年应在张五常的博士论文答辩后,不是还没答辩,而且也没发现“连载四期”的事实。
二、关于西姆斯
“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关于SIMS的是:最牛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SIMS 1971 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 B 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首先上述的《数理统计年鉴》上不是什么博士论文,而只是期刊论文。
其次在AN INTERVIEW WITH CHRISTOPHER A.SIMS(见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04, 8: 273–294; 如果需要,可通过文后的邮箱索取英文文档)中Christopher A.Sims本人是这样表述的:The paper (Sims 1971c) on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approximation was submitted to Econometica for consideration. The less sympathetic referee report claimed that everything done in the paper had already been done before. While Dale Jorgenson had previously discussed the rational approximation of lag distributions, the implied sense of approximation was too weak for statistical approximation. This issu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continuous- and discrete-time approximation, however. So, the referee hadn’t even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approximation of a lag distribution and approximation of a continuous-time model by the estimated discrete-time model.
Since the work on infinite dimensional spaces was technically beyond what was appearing in economics journals, I sent Sims (1971d) to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在上述英文中,Christopher A. Sims本人的叙述是 1971那篇文章被Econometica拒稿之后才去投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数理统计年鉴》)的。
三、关于萨缪尔森
“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关于萨缪尔森的是:最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萨缪尔森确实牛,但在KFC在AN INTERVIEW WITH PAUL A. SAMUELSON(见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04,8:519–542;如果需要,可通过文后的邮箱索取英文文档)看到的英文表述是 An unconfirmed anecdote。
另外,里昂剔夫后面有个括弧标注:诺奖得主。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萨缪尔森论文答辩的时,里昂剔夫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事实不是这样的,Wassily Leontief是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而Paul Samuelson的博士答辩在 1941年。
四、关于维特根斯坦
“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关于维特根斯坦的是:①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②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③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了。
KFC查英文维基百科,事情是这样:维特根斯坦在从1906年开始在Technische Hochschule in Charlottenburg (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工程,经过三个学期, 于1908年5月获得了diploma。随后到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准备做博士。所以上面②是胡扯。至于①也有胡扯的成分,因为有diploma且准备做博士。
维特根斯坦在1911年到达剑桥不久就主动去找了罗素。除了一战期间中断外,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剑桥做研究,其博士论文直到1928年才答辩。此时他已经39岁,在剑桥也十多年了(罗素比他大17岁),此时也可能出现③那样的情景,但是必须强调他39岁了,这么老博士,什么都有可能。
五、关于德布罗意
对“德布罗意博士论文一页纸”质疑见KFC以前的推文(德布罗意论文只有一页?),结论是当然是“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在胡扯。
综上所述,“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不堪卒读,不堪一击,不堪忍受,....求求你们,别这样不着边际的夸张了。
延伸阅读:
第五牛博士论文
答辩之前,就已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且因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
第四牛博士论文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第三牛博士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找,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Christopher A.Sims(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计量双塔组合之一,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他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我检验了其中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第二牛博士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
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贵族花花公子,本科历史学专业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得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一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
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
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第一牛博士论文
以上四牛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剑桥大学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
作者:陈奎孚,来源:陈奎孚科学网博客
IPAG高等商学院
往届合影
学 费:
EMBA 6.8万元人民币
MBA 9.8万元人民币
EMBA 12.8万元人民币
DBA 28万元人民币
MBA/DBA项目办公室
入学指导:何老师
电话:131 6299 7795(微信同号)
邮箱:542691004@qq.com
入学指导:苏老师
QQ:63676078
微信:yishangsiwei
EMBA简章丨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
EMBA简章丨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
英国格林多大学 工商管理硕士MBA 留学课程 可留服认证
硕博推荐丨IPAG高等商学院权威国际排名及学术地位
硕博简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硕士】同等学力简章
硕博简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同等学力简章
硕博简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同等学力简章
硕博简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硕士】同等学力简章
名校直通车|美国三校联合培养博士后/访问学者
硕博认证|葡萄牙ISCTE里斯本大学学院EMBA
DBA简章丨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与河海大学联合DBA
校友风采丨IPAG校友访谈——卢文晓
IPAG校友访谈——卜云峰
EDBA丨2021级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简介
EMBA丨2021级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简介
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介绍
硕博简章|江西财经大学和美国纽约理工学院(NYIT)合作MBA2021级(第22期)招生简章
比利时列日大学EMBA上海班
诺欧商学院DBA上海班
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
美国博蒙特理工学院MBA/DBA介绍
硕博思享丨疫情后民企发展思路随想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项目
学员风采 | EDBA班同学徐蔚新书推荐《码链新大陆物格新经济》
DBA丨美国博蒙特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博士DBA
MBA丨美国博蒙特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
DBA| 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DBA| 2021年复旦-杜伦工商管理博士开放招生中
EMBA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EMBA学位班招生简章
EMBA | 比利时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班招生简章
EMBA | 2021年法国巴黎高等商业学院ISC Paris EMBA学位班招生简章
硕博考研 | MBA vs MPA,哪个是公职人员的最优选?
硕博感悟|一个模型如何学以致用
研究方法论|用“三元论”来打开思维的大门
EDBA学员风采丨石元媛-凹凸人生
EDBA|隐性成本的结构与估测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