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现代农业对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利用的启示

发布于 2021-09-16 07:28

导语

珠三角目前城镇化年平均速率为0.432%,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到2030年,珠三角城镇化率将超过90%。[1]高度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农业农村人口下降,将可能导致耕地面积缩减,碎片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耕地利用效率下降。因此,通过对现代农业模式的研究,探索现代农业对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利用的启发,为城市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利用提供指导,确保城市高质量发展、耕地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


我国城乡发展和耕地保护进入新阶段

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确立“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平稳推进,年平均增长1.45%,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3.89%,城市化将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向深化发展阶段,城市将由原有的外延式扩张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新使命,在此背景下,《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提出“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体现了国家对耕地高水平保护的要求。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对耕地利用进行了规范,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珠三角新发展形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21年4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你那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探索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2021年8月,《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对珠三角提出“立足珠三角经济发展条件好、开放水平高、科技实力雄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现实基础,力争到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市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01

珠三角城市发展现状

①人口转移,农业人口城镇化

珠三角2019年常住人口6446.89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562.38万人,占86.2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884.51万人,占13.7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916.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8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3.56个百分点。[2]

图1:珠三角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3]

②城市化水平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高度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其经济学的衡量标准是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70%,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2019年广东省城镇化率达71.40%,其中深圳排名第一,城市化率99.52%,佛山排名第二,城市化率95.00%,珠三角城市化率达86.28%,平均水平已进入到高度城市化阶段。[4]

图2:珠三角建设用地分布图(2010年局部)
图3:珠三角建设用地分布图(2020年局部)

02

珠三角耕地资源现状

图4:珠三角耕地分布图(2010年局部)
图5:珠三角耕地分布图(2020年局部)

①耕地面积减少

2019年全省耕地面积259.3万公顷,其中珠三角耕地面积602518.88公顷。近五年来,珠三角耕地面积年平均减少量为2985.81公顷,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年平均值为2859.84公顷。[5]

图6:珠三角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6]

②耕地布局零散、碎片化,权属分散,难以形成规模

与2010年相比,2020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耕地碎片化程度进一步加重,布局更为零散。随着城市化推进,农业农村人口转移,农业收益下降,导致弃耕、丢荒的情况出现,不利于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且耕地权属分散,田块按权属划分,多以小田为主,不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利用效率低下。

现代农业模式对珠三角耕地保护利用的启示


01

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依托城市发展并为都市提供农产品、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产品的现代农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分为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等,体现了以不同功能为主导的不同发展模式。

农业公园典型:上海郊野公园

图7:上海嘉北郊野公园

上海郊野公园,规划提出“沧海拾贝”的概念,搭建“一园两片”的总体结构。“一园”是指将漕泾镇打造成为全域郊野公园,“两片”是以沪金高速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片区:北部为“水漾农园”片区;南部为“水木栖谷”片区。“溪渠田园”是农业合作社集中区域,漕泾有名的西瓜品牌就在这里;南片区“河塘聚落”,以农田和水产养殖为主,是可观景、可种植、可采摘、可享美食的综合农艺互动体验区,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

种植观光结合:广州丰华园

图8:广州流溪湾丰华园

广州丰华园占地500亩,丰华园要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体验娱乐、生产流通于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节点,树立农业生态、质量和附加值高效融合的优秀典范。该园建设有2万余平方米的温室种植大棚,还种植了多种名优蔬果品种,如葡萄、木瓜、草莓、葡萄园、青瓜、辣椒、霸王花等,这些农产品主打无公害品牌。其经营模式,种植观光兼收,采用收取门票和销售农副产品。高峰时游客达上万人次,而收入最高一天可达到十七八万元,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02

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

图9: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这个阶段农业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成为可持续发展、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并且各方面生产条件实现现代化。全球现代农业主要分为三大发展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三是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这三大模式都体现了现代农业节约集约化、规模化、高技术含量的特点,不同国家根据技术、人口、土地资源的不同,探索出现代农业的道路。

整合乡村耕地资源、小田变大田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将导致农业人口城镇化,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必然导致耕地利用率下降。但立足于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条件好、开放水平高、科技实力雄厚等优势,加快推进乡村农业现代化,整合乡村耕地资源,加快技术研发,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向智慧农业发展。

03

创意农业

案例①:沈北新区“稻梦空间”

图10:沈北新区稻梦空间

“稻梦空间”是创意农业中农田景观模式的典型案例,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产业园占地面积三万亩,由龙地基地和休闲体验两区组成,园区以生态环保为理念,打造原始耕种与鸭蟹立体养殖共作的生态稻田;以锡伯文化为传承,展现璀璨悠久的农耕历史;以稻米文化为创新,绘制震撼人心的世界最大稻田画。

案例②:荷兰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

图11:荷兰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

荷兰是创意农业的发展起源地之一,库肯霍夫是创意农业中农业主体公园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占地32公顷,位于盛产球根花田的中心城市利瑟(Liess)。库肯霍夫公园的四周环绕着多采缤纷的花园,由郁金香、水仙花、风信子,以及各类的球茎花构成。据说园中各种花卉共达600万株以上,有很多稀有的品种。公园每年都会有一个创意主题,在公园除了能欣赏到公园的自然美景还能够很好的体验和互动,公园提供骑行、泛舟、市集、儿童游乐、艺术花园、花车游行、自然餐厅等多样的文创策划来丰富公园的主题内容。

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创意农业,既能保护耕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又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求。

近期重点工作

现代农业模式对研究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用模式有着巨大的启发,以农业现代化来推进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现行耕地保护利用工作重点,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耕地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

1
持续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

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重点中的重点,是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探索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利用模式,绕不开“永农”的保护利用,在此之前,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保证“永农”不含“水分”,是后续探索的基础。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也需要持续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的有力支持。

2
切实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

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正在开展,文件要求各省在2022年3月底前成果上报工作。耕地保护利用的前提是需要摸清“家底”,明确耕地存量的基础上,查清可复垦为耕地的优质土地有多少,准确把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摸清“家底”之后,才能想着怎么“赚钱”,以永久基本农田和已有耕地为保护重点,耕地后备资源为依据,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利用、保护耕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3
遏制耕地破碎化,促进耕地集约利用

在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下,生产资料的分配导致了耕地破碎化,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耕地分配进一步加剧了耕地破碎化。珠三角地区随着城镇的扩张导致连片耕地被割裂开来,形成耕地零散、破碎的现状,不利于集约化利用。探索耕地破碎化的解决方法,促进耕地集约化、农业现代化,是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必然趋势。

4
城镇开发边界内零散耕地整理利用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中要求城镇开发边界中的永久基本农田和长期稳定耕地以“开天窗”的形式予以标注保留,但除“永农”和稳定耕地外,城镇开发边界中还存在数量众多的零散耕地。为了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做好城镇开发边界内零散耕地的整理工作,探索创新、创意化利用,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城市发展布局更为合理。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的,在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利用耕地是城市继续发展必然面对的问题。立足“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探索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利用模式,对推动珠三角各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快速转型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现代农业模式的研究,探索符合珠三角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利用模式,并进一步巩固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

注:[1]-[4]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

[5]、[6]数据来源于历年《广东省农村统计年鉴》

图2-图5来源于Globeland30

图7-图11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李雄威,广州欧科自然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从事耕地保护、土地整治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联系我们


业务专线

文旅:1382503786918819385356

测绘:13826255268

客服热线

020-32210158



往期推荐


原创 | 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情况梳理
原创 | 广东八月推行“田长制”,对于“田长制”你了解多少?
原创 | 面向耕地保护的土地整治发展历程梳理
原创 | 2021年东莞城市更新流程全新梳理
原创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历史文化保护“一张图”建设实践

统筹:王勇

审核:王艳阳

编辑:吴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