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1990年9月22日北京亚运会开幕

发布于 2021-09-21 14:36

   我就是唱着《亚洲雄风》,《亚洲的太阳》和《相亲相爱》,《我的亚细亚》,《同一首歌》,迎来我的高三生涯的。对!就是后来的《同一首歌》,那是北京亚运会闭幕式歌曲,然后,1991年炎热的七月奔赴高考考场的,还有张伟进自己作词作曲的《此时此刻》。因为那年高三,怕影响学习家长没让看闭幕式转播,我是悄悄听着央广的转播,解说员是后来国际电台的秦皓(王皓瑜)。30年后的2020年9月22日,我和90后FM885的夏天老师在天津经典音乐广播《故事里的歌》,向1990北京亚运会致敬!



     王皓瑜(秦皓)电视剧《北洋水师》解说

   央广的力度的确很大,秦皓当时仅仅参加工作一年。从那时起,我决定有朝一日从事体育报道工作滴。

同一首歌 刘畅 - 当代荧屏歌声--名人金曲 第一集

谁也别吹牛——刘畅的《同一首歌》才是原版!

1990年9月22日中午12点,央视《午间新闻》中,刚刚工作一年的播音85师哥张政播报: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将于今天下午三点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


       还记得颜海霞吗?一届亚运会、一张《中国少年报》、用来压岁的1块6毛钱……悄悄改变了一个女孩未来20年的人生。1987年,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五年级小学生颜海霞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则为亚运捐款的倡议书,于是她将刚刚拿到的1块6毛钱压岁钱捐献了出来。那年,她只有12岁。钱寄出去后,颜海霞便忘了此事,直到北京亚组委的一封回信。

    1990年,颜海霞成为焦点,那一年,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发起了寻找亚运第一捐款人的活动,15岁的颜海霞被找到了。从此,颜海霞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她受邀前往北京观摩亚运会。 

    为亚运捐款很快成为一个热潮,从1987年开始到1990年,北京亚组委集资部收到全国捐款共计2.7亿元。亚运会结束不久,颜海霞成为南京水上运动学校的一名学生,就此与体育结缘。如今,颜海霞在江苏盐城建湖县建阳镇小学任教,教数学和体育。追忆20多年前的那次捐款,她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那一代人的选择。”

亚运会闭幕式彩排

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电视体育播音团队(其中的多数老师都已经退休,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工作,给中国第一代电视球迷以体育的启蒙)
第一排左到右 杨新生(深圳) 蔡猛(河北)姜小京(陕西) 侯玉婷(广东)韩乔生(央视)王泰兴(广东)杨旭峰(上海)焦岩峰(大连)沙桐(央视)第二排左到右 盛昆(天津)孙正平(央视)宋世雄(央视)毛庆顺(北京)李博(四川)

          亲身经历过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的人们,应该会记得在开幕式的最后,全场万众高歌《亚洲雄风》的激动场景。“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象热血流……我们亚洲,人民最勤劳;我们亚洲,健儿更风流。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风四起,亚洲雄风震天吼。”尽管此情此景距今已经30年了,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在我国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前,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我国举办的仅次于奥运会的大型洲际综合运动会。作为亚运会组织活动的组成部分,亚运会歌曲的创作得到了亚运会组委会和音乐界的高度重视。当时亚运会歌曲的组织工作是由组委会新闻部负责的。与北京奥运会相同的是,亚运歌曲先期组织工作也是开展全国性的征集和遴选,到1989年春季,亚运歌曲已经经过两轮创作、录制和筛选,选取了包括施光南(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谱写的大合唱《高举亚运会的火炬》(后被确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在内的十几首歌曲。

亚洲雄风 韦唯;刘欢 - 徐沛东金曲精选

    但是,在组委会组织的审听会上,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批歌曲虽然很好,但是仍缺少一首能像《手拉手》那样流传广泛的歌曲。组委会决定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创作一批歌曲。  当时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与组委会签署了一份合约:支付第一批亚运歌曲的创作、录制费;由他们出资组织创作和录制新的亚运歌曲;并取得全部亚运歌曲的音像出版权以及销售利润分账等。怎样开展工作?那年“五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组歌曲引起了音像出版社负责人的注意,其中一首歌名字不记得了,是十几个工人站在颐和园石舫上的吉他弹唱。清新明朗、节奏强劲的旋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曲作者是徐沛东,于是出版社就找到了他。

相亲相爱 韦唯 -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沛东告诉对方说,他对亚运会歌曲的创作非常有兴趣,只是没有机会。出版社说起那首吉他弹唱的风格,他告诉对方还有一首刚刚创作的旋律还要好听,并立即在钢琴上弹奏。听后,音像出版社很兴奋,认为此曲风格与我们的设想很吻合,“得来全不费功夫”,并认真讨论谁来写词。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两位词作家,一位是北京的张藜,另一位是山东的孟广征。前者是著名老词作家,代表作有《篱笆墙的影子》、《鼓浪屿之波》、《我和我的祖国》等,后者也有《我热恋的故乡》这样声名远扬的佳作。可能是因为近的缘故吧,出版社还是先找到了张藜,将徐沛东的曲子给了他,张藜很积极,但也表示,先有曲后写词有相当难度。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晚上,张藜就在电话中告诉音像出版社负责人词已经写成了,他在电话里大声朗诵了一遍,“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象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狮震天吼……”。听到歌词,出版方已经感到音乐的律动,也感到热血沸腾。认为词曲基本符合组委会的要求,即有时代感,艺术表现力也很好。经与徐、张二位作者商量,决定邀请刘欢、韦唯演唱。  

大概在1989年的8月份,出版社将同时组织创作的新的亚运歌曲,包括《亚洲雄狮》(当时的名字)、孟庆云的《黑头发飘起来》、侯牧人的《不要说再见》等,在中央电台大一录音棚进行第一次录音。组委会很快就组织了领导和专家审听会。总的评价很不错:《亚洲雄狮》的铿锵有力、琅琅上口,便于流传;《黑头发飘起来》的飘逸洒脱,很有舞蹈感;《不要说再见》(朱哲琴演唱)的缠绵婉转,表现亚运会结束后运动员依依不舍挥泪告别的心情……。领导和专家们认为新录制的歌曲弥补了第一批亚运歌曲的部分不足,也提出了修改意见。最令人想不到的是,专家们对“亚洲雄狮”提出了异议,认为“雄狮”一般会认为是对中国的比喻。一个洲际运动会的主办国不能有太强烈的自我色彩。于是决定修改词作。更出乎出版方预料的是,张藜接到修改的意见后的第二天,打来电话告诉修改完了,只改了一个字,就是将“雄狮”改为“雄风”。

出版社很快组织了第二次录音,在充分听取组委会和专家的修改意见后,为新创作的歌曲连同部分第一批亚运歌曲进行重新录音。就这样,后来家喻户晓的《亚洲雄风》在1990年元旦晚会上首次播出后,迅即风靡全国。1990年的亚运歌曲是我国音像业与大型体育运动会相结合运行比较成功的一个典范。《亚洲雄风》的唱起,为宣传亚运会、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北京奥运歌曲的前车之鉴,音像出版社还是想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出不足和缺憾。  


经验一:负责亚运歌曲创作的是组委 会新闻部,而负责开闭幕式的是大型活动部。由于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沟通,亚运歌曲并没有出现在开闭幕式的表演节目中,使亚运歌曲失去了一次面向更广泛观众(尤其是各国运动员和传媒机构)的机会;

  经验二:经组委会确定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歌曲共计22首,包括会歌《高举亚运会的火炬》和主题歌《亚洲雄风》等。但是并没有为主要体育项目(或场馆)专门创作的歌曲(或乐曲)。在某些大型洲际运动会上,会出现一些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主题曲,如游泳、田径、球类等。这些主题曲在运动会举办期间通常会在相关场馆不停的播放;  

北京之约 韦唯 - 金曲精选

经验三:亚运歌曲的英文版制作得比较晚,到亚运会开幕之前才出版,此时已经过了最佳推广期,以至于许多观众不知道《亚洲雄风》还有英文版。《亚洲雄风》、《不要说再见》、《亚洲的太阳》(谢津等演唱)和《走近我、走近你》(韦唯、胡月、屠洪刚、张伟进、孙国庆演唱)等四首歌的英文版是我社与新加坡一家唱片公司合作录制的,歌曲的配器和演唱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国际化。如果早些推出英文版,或出现在大型表演中,也许更易为海外观众和运动员所接受。关于是否邀请海外音乐家参与创作,应慎重考虑。老音像出版社领导2008年五月与韩国音源协会徐喜国会长聊天时,曾谈及当年汉城(首尔)奥运会的《手拉手》(Hand in Hand)产生的影响,不料他不以为然地说,那是我们的失误,其实韩国音乐家完全有能力创作出更好听的歌;  

黑头发飘起来 范琳琳 - 范琳琳成名金曲

经验四:亚运歌曲的创作是经过两种方式产生的,一是“群众式”的征集,二是“精英式”的委约创作。两种方式互有长处,互为补充。前者会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掀起热潮,也能征集到许多好作品。但是很可能选题重复,制作不那么精致,从征集到制作周期会比较长;后者则可以集中我国最优秀创作表演人才,为特定目标专门创作。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音乐界、唱片界“精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明确地体现组委会的意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