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解读课文| 《长亭送别》的美学意蕴

发布于 2021-09-21 21:25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长亭送别》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最能代表整部《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这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赴亭惜别;把酒饯别;残照离别。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等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在语言运用、意境创设、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一、绮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美

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合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这种特色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没有语言上这种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作者多处化用宋词的意象与意境,借词入曲,倚声传情,并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叠词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曲文绮丽华美、活泼生动。字字含情,句句见意。不仅意美,更富神美。《端正好》一曲里,作者用几个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情绪,把读者引向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王实甫化用范词之景,添加西风紧吹,北雁南飞之象,前四句每一句一个秋景,更将相思泪改成“离人泪”,且拟人、反问自答使景物浸含离人之主观色彩,以经霜树叶如醉汉红脸,为泣血泪珠染成。并点明时间季节,绘出莺莺泪眼看世界之情态,将离别之苦写得更凄切更形象感人,且点出了整折离别的题旨。《滚绣球》和《叨叨令》两支曲子是朴素自然而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口语,但一经排比、重叠,又显得流转如珠,倾泻出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复杂心情。如上之处,在文中比比皆是。

作者还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二、情境交融、富有诗意的意境美

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从中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的心灵情感。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意境美首先体现在作者选用多种优美的意象来寄情达意。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作者借途中之景,传莺莺之情。她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其次体现在作者善于借景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人的喜怒哀乐,无不是在特定环境中展现的。触境生情,因情见境,客观生活存在着情境交辉的辩证关系。?“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写的是离情难舍,寸阴可贵,希望树梢“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反之,“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全是写景,莺莺送别张生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却真切可感。这是景中显情。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就因为感情本身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综观《送别》一折,从头到尾不过写莺莺送别一件事,莺莺惜别一种情,但是读来不腻味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画意诗情所感染,这难道不是由于语言构成的形象、意境在起作用吗!

三、真切可感、鲜明饱满的形象美

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不言而喻,崔莺莺是作者全力打造的主要人物。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痴情女子。作者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极端心理的表现,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莺莺性格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她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综上所述,《西厢记》问世以后,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祝肇年先生据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即使在中国优秀的古典戏曲中,如此凄艳感人的作品也是少见的。”

(本文发表于2009年第1052期《中学语文报》,吉林通化,刊号:CN33—0701)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